胰腺癌症状常被误当胃病 四信号识别或能救命!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08-25 12:49:27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33字
胰腺癌早期易被忽视的"伪装"症状,从解剖特点到五大预警信号层层剖析,教你如何通过身体发出的"暗号"及时识别这个"沉默的杀手",为健康争取黄金干预期。
胰腺癌早期症状消化系统肿瘤筛查腹部不适
胰腺癌症状常被误当胃病 四信号识别或能救命!

胰腺是个长得像逗号、重约80克的小器官,藏在胃后面10-15厘米的地方。它就像个“多功能工作站”:外分泌部每天分泌1-2升胰液,堪称消化酶的“兵工厂”;内分泌部的胰岛细胞是“血糖管家”,精准调控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更特殊的是,它被十二指肠包着的位置,让肿瘤长起来很容易压迫胆管,这也是胰腺癌症状“会伪装”的关键。

全球数据显示,胰腺癌的发病率这些年一直在上升。它恶性程度很高,确诊时80%的患者已经错过手术时机,总体5年生存率还不到10%。值得注意的是,30-40岁人群的发病率也在逐年走高,年轻人得提高对这个病的警惕。

胰腺癌的早期症状常因为和胃病、肠炎像而被忽视。70%的患者一开始是顽固的上腹部隐痛,疼起来像“带状”往背部串,和吃没吃饭没关系,躺着更疼,蜷成一团侧躺能稍微舒服点。如果吃常规胃药没用,疼还持续了2周以上,得赶紧查胰腺有没有问题。

胰腺癌引起的消化问题有特点:突然不想吃饭,还拉“油大便”(医学上叫脂肪泻,就是大便表面浮着油),3个月内体重掉了5公斤以上。这主要是胰头的肿瘤挡住了胰酶的输送,就像消化“原料”断供了。还有个重要信号是“进行性黄疸”——眼白变黄、皮肤痒,尿像茶水一样深,大便像陶土色。这种黄疸是无痛的,而且发展快,1个月内皮肤黄得很明显。

医生检查时,可能会在右上腹摸到肿起来的胆囊(Courvoisier征),硬但不疼。到了晚期,脐周可能摸到肿块(Blumer's shelf),或者有腹水。代谢方面的异常表现为突然得糖尿病,血糖忽高忽低,原来的降糖方法不管用;还有约30%的患者会出现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Trousseau征)。

区分胰腺癌和其他消化病要注意三点:如果是夜间痛、疼得和姿势有关,要考虑胰腺来源;盯着黄疸的发展速度,对比皮肤黄染和大便颜色的变化;查CA19-9、CEA和弹性蛋白酶这几个指标,一起用能把准确率提到85%。

有这些情况的高危人群要定期筛查:长期吸烟(20年以上)、直系亲属有胰腺癌病史、慢性胰腺炎超过10年、突然得糖尿病还掉体重的人,建议每年做专项体检。影像学检查首选增强CT(做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也可以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看胆管的形状,最终确诊得靠内镜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EUS-FNA)。

预防胰腺癌要从生活习惯改起:研究显示,每天多吃50克红肉,风险会上升19%;戒烟能让发病率降50%;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腰臀比别超过0.9;血糖要维持好,空腹血糖保持在4.4-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低于6%。

2023年《自然医学》杂志报道了液体活检技术的进展——通过查循环肿瘤DNA(ctDNA),能在症状出现前6-18个月就发现早期信号,再加上外泌体标志物检测,灵敏度已经到了78%。这项技术给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带来了新方向。

胰腺癌虽然狡猾,但早发现、早干预能大大提高治疗效果。了解它的“伪装”症状,高危人群定期筛查,再加上健康的生活习惯,就能帮我们更好地守护胰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