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烈牙痛发作时,不少人会冒出“赶紧把牙拔掉”的念头,但拔牙可不是“疼了就拔”的简单选择,需要先理清风险、做好准备,再由专业医生评估决定。
急性炎症期拔牙,风险比你想的大
牙髓炎或根尖周炎发作时,牙根周围会聚集有害细菌团。此时拔牙,细菌可能通过创口进入血液引发全身感染;炎症导致局部组织肿胀,麻药效果会打折扣,术中疼痛感更强烈;更麻烦的是,还可能诱发颌骨感染(比如颌骨骨髓炎),这类并发症的治疗周期比普通拔牙长得多。临床数据显示,炎症没控制就拔牙,术后感染发生率可达15%-20%。
这些牙齿,真的建议及时处理
并非所有牙齿都要留,以下五种情况建议及时处理:一是牙周病已到末期,牙槽骨吸收超过2/3、牙齿松动到Ⅲ度;二是反复引发冠周炎的阻生齿或残根;三是正畸治疗计划中需要拔除的牙齿;四是导致颌骨囊肿或牙源性肿瘤的病灶牙;五是烂得太厉害,超出根管治疗修复范围的龋齿。这些牙齿的存在,会对口腔健康造成持续性损害。
拔牙前,这几步准备不能少
现代口腔外科要求拔牙前做好三个阶段准备:急性炎症期先控制感染,比如用氯己定漱口水漱口,配合冷敷缓解肿胀;医生会进行局部冲洗或必要的抗感染处理;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需要检测凝血功能指标(INR值)。研究表明,规范的术前准备能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40%。
预防牙痛,日常护理是“根本”
预防牙痛的核心是建立科学的口腔护理习惯:用巴氏刷牙法配合电动牙刷,能更高效清除牙菌斑;甜食尽量集中摄入,吃完可以用木糖醇促进唾液分泌(唾液能中和口腔酸性,减少蛀牙风险);定期做牙周检查和龋齿早期干预。临床试验显示,坚持使用含氟牙膏的人,龋齿发生率能降低25%-30%。
特殊人群,护理要“对号入座”
不同人群的口腔护理需要针对性:3-6岁儿童应做乳牙窝沟封闭,预防蛀牙;正畸患者要使用专用牙刷,清洁矫治器周围;老年人要重点预防根面龋(牙龈萎缩后牙根暴露易蛀);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病发病率是常人的3.2倍,更要重视牙周维护。
2024年中华口腔医学会指南强调,90%的患牙可通过显微根管治疗等技术保留,只有当牙齿成为不可逆病灶时,才需要考虑拔除。因此,出现牙痛症状后,别急着决定拔牙,先找医生控制炎症,经专业评估后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能留的牙尽量留,才是对口腔健康最负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