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牙齿有异常感觉时,咀嚼时的疼痛往往暗示可能有牙周问题。这种疼痛通常是这样的:牙齿表面看起来没蛀,但咬硬东西(比如坚果、苹果)时会有刺痛、酸软,甚至感觉牙齿在“震动”。据临床观察,约35%的牙周炎患者第一次去看牙,说的不是牙龈出血,而是咬合的时候不舒服。
牙周炎为啥会导致咀嚼痛?三大原因
- 炎症让神经变“敏感”
牙周袋(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缝隙)里堆积的细菌会释放有害物质,刺激牙龈产生炎症因子。这些物质会降低牙周膜里神经末梢的痛觉“门槛”——本来正常的咬合压力,现在会变成疼痛信号。研究发现,炎症部位的神经敏感度是正常组织的3倍。 - 牙周支持组织被“破坏”
牙周膜里的纤维如果变性或钙化,就失去了缓冲咬合力量的作用;牙槽骨吸收(比如牙龈萎缩露出牙根)后,牙齿固定得更不牢。影像学检查发现,当牙槽骨吸收超过牙根长度的1/3时,牙齿的轻微松动幅度会比正常大2-4倍,这种不正常的摩擦会引发根尖周围组织发炎,导致疼痛。 - 咬合不正的“恶性循环”
牙周破坏会让牙齿移位(比如一颗牙歪了),改变原来的咬合关系。临床数据显示,中度牙周炎患者平均有2.8个“早接触点”——就是咬东西时先碰到的地方,这些地方承受的力量是正常区域的4-6倍,会进一步加重牙周损伤,反过来又让咬合更不正,形成恶性循环。
保护牙周的三级方法
初级预防:每天把牙菌斑清干净
用改良巴氏刷牙法(刷毛斜45度刷牙龈沟)加电动牙刷,能清除约75%的牙菌斑。牙缝里的脏东西,每天要用牙线清洁所有28颗牙的邻面(两颗牙之间的侧面),牙缝宽的可以选合适的牙间刷(像小刷子一样伸进去刷)。含0.12%氯己定的漱口水能辅助杀菌,但得听医生的再用——不要自己长期用。
二级干预:定期去医院“查牙周”
成年人每6-12个月要做一次专业牙周检查,重点查每个牙6个位置的探诊深度(用探针伸到牙龈下测深度)。如果有2个及以上位置探诊深度超过4mm,还伴着出血,就得做龈下刮治(把牙龈下的牙结石和细菌刮掉)。研究显示,规律做牙周维护能让病情发展慢60%——本来可能5年就掉牙,现在能推迟更久。
三级治疗:严重了要多学科一起治
如果已经有咬合创伤(比如咬东西时总碰到某颗牙、疼),得通过调合治疗(磨掉一点牙尖)消除异常接触点。牙齿松动在Ⅱ度以内的(轻轻晃能动,但没到要掉的程度),用牙周夹板固定(把几颗牙绑在一起)加基础治疗,能让牙齿保留率达到85%。严重牙槽骨吸收的(比如牙根露了一半),可能需要正畸(矫正牙齿位置)和修复(比如做牙冠)联合治疗,重新建立咬合平衡。
自己能测的“牙周信号”和就医提醒
平时可以通过这几个信号初步判断牙周健康:
- 早上起床总觉得嘴里有异味(不是吃蒜的那种,是持续的臭味,这个信号能测出82%的牙周问题);
- 刷牙或吃东西后,牙龈出血每周超过3次(比如牙刷上有血、苹果上有血印,每周超过3次);
- 前牙之间能看出缝隙变了(比如门牙原来没缝,现在有了小缝,或缝隙变大);
- 咬硬东西时牙齿酸软没力气(比如咬坚果要使劲,咬苹果觉得牙酸)。
如果有2个及以上这些情况,建议赶紧做牙周专项检查——不是普通洗牙,是查牙周深度、出血、松动度。要注意的是,牙周炎的症状和实际破坏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有时候感觉不严重,其实牙周已经坏得厉害了。定期找医生检查比只靠自己感觉更能早发现问题。
总之,咀嚼时的疼痛可能是牙周炎的“警报”,而牙周炎的危害不只是疼,还会让牙齿松动、掉牙——很多人老掉牙,根源就是牙周炎。从每天认真刷牙、用牙线,到定期查牙周,再到必要时的治疗,做好这三级保护,才能让牙周健康,牙齿稳稳的,吃什么都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