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肝威胁大:孕妇和肝病患者要小心

健康科普 / 身体与疾病2025-08-28 16:22:16 - 阅读时长3分钟 - 1090字
戊型肝炎的流行特征、传播规律和防控要点,通过科学数据揭示该病毒对特定人群的严重威胁,重点阐述饮食安全与疫苗接种等预防措施的重要性,为公众提供可操作的健康防护方案。
戊型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病预防饮食安全疫苗接种
戊肝威胁大:孕妇和肝病患者要小心

戊型肝炎(简称“戊肝”)是病毒性肝炎家族里的“隐形成员”,它的流行范围和危害常被公众忽视。数据显示,全球约20亿人生活在戊肝流行地区,我国每年报告病例超20万例。这种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不仅威胁个人健康,还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不小挑战。

戊肝病毒的传播很“挑环境”,主要通过“粪-口途径”——病毒从感染者粪便排出,污染水、食物后进入其他人的口腔引发感染。被污染的水源、未彻底煮熟的贝类(比如牡蛎)、猪牛羊肉等,都可能成为病毒的“运输工具”。比如2018-2020年,某沿海地区连续三年在特定季节出现戊肝病例激增,经查与当地居民生食牡蛎的习惯密切相关。另外,猪等动物是戊肝病毒的“宿主”,其肉类若处理不当,也可能携带病毒。

有些人群感染戊肝后病情会特别严重。比如妊娠期女性,尤其是孕晚期的准妈妈,感染后肝衰竭发生率比普通人高5-8倍,这与孕期激素变化导致的免疫功能改变有关;慢性肝病患者(如乙肝携带者)若合并戊肝感染,两种病毒“联手”会让肝功能恶化速度加快3倍以上,临床数据显示,乙肝携带者合并戊肝后急性肝衰竭发生率可达15%-20%。

从年龄和职业看,15-40岁的劳动人群是戊肝主要感染对象。比如餐饮从业人员,戊肝抗体阳性率高达12.3%,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的6.8%;外卖普及让年轻群体风险增加,有调查显示,每周吃5次以上外卖的白领,感染风险比吃得少的人高2.4倍。此外,约5%-10%的感染者会出现黄疸、凝血功能障碍等重症表现,极少数会发展为暴发性肝炎。

预防戊肝得“多管齐下”。饮食安全方面,要确保食物彻底加热,贝类水产建议煮沸15分钟以上,用中心温度检测法(如温度计测食物中心达75℃以上)更保险;个人卫生上,规范洗手能降低50%-70%的感染风险——饭前便后、处理食物前,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20秒以上;疫苗接种是关键,现有重组戊肝疫苗全程接种后保护效力达90%以上,免疫记忆至少维持10年,慢性肝病患者、育龄女性及食品从业人员等高危人群建议优先接种。

公众对戊肝还有不少误区需澄清。虽然多数戊肝病例是自限性的(不用药也能慢慢恢复),但5%-10%的感染者会出现持续性肝功能异常;对慢性肝病患者而言,戊肝感染可能加速肝纤维化进程,增加肝癌风险——研究证实,双重感染者肝硬化失代偿风险比单一感染高2.3倍,需高度重视。

防控戊型肝炎需要全社会协同努力。个人要强化食品安全意识,改掉生食等高危习惯;医疗机构要加强戊肝诊断能力,及时识别和管理传染源;公共卫生部门要完善监测体系,推进高危人群疫苗接种。只有多方联动,才能有效遏制这个“隐形杀手”的威胁,守护公众肝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