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其实是胃里的“破坏力量”(胃酸、胃蛋白酶)和“保护屏障”(胃黏膜)闹了失衡——当保护的一方没守住,腐蚀的力量突破防线,溃疡就形成了。不管是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吃止痛药,还是不良生活习惯,都是让“破坏”占了上风的原因。接下来我们从症状、应对、饮食到生活细节,把胃溃疡的事儿说清楚。
胃溃疡的核心:“破坏”超过“保护”
胃里本来有胃酸、胃蛋白酶帮忙消化,但也有胃黏膜这层“防护墙”挡住它们的腐蚀。如果遇到幽门螺杆菌这个“坏细菌”,它会分泌毒素引发慢性炎症,把胃黏膜的“防护墙”越磨越薄;长期吃布洛芬之类的止痛药,也会直接削弱这层保护。一旦“破坏”的力量超过“保护”,溃疡就来了。
疼痛有规律:吃完疼、过会好,老人可能没痛感
典型的胃溃疡疼很有“节奏”:大概8成患者吃完东西30-60分钟开始上腹痛,持续2-3小时又缓解,下次吃饭再循环。这和胃酸分泌的规律有关,有的人大晚上还会疼醒。要特别注意的是,老人可能没痛感,只会拉黑便或者贫血,别等严重了才去查。
科学应对:三步搞定不慌
如果老胃痛,按这三步来:
- 先调整饮食:别喝咖啡、酒、高盐的东西,三餐规律(七分饱就行);可以分成小份多吃几顿,减少胃的负担。
- 赶紧去检查: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是确诊的“黄金标准”,40岁以上第一次胃痛的人,优先做胃镜。
- 听医生的治:按要求用抑制胃酸的药、保护黏膜的药,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还要用抗生素,一定要完成疗程。
饮食新讲究:不是“多喝牛奶”那么简单
现在对胃溃疡的饮食建议早变了,别再信“喝牛奶护胃”:
- 该吃的:胡萝卜、南瓜这类橙色蔬菜(含维生素A,帮黏膜修复),鸡蛋清(能在胃里形成保护层),每天吃200克新鲜蔬菜。
- 要注意的:牛奶虽然能暂时中和胃酸,但反而会刺激更多酸分泌,换成低脂酸奶更好;别空腹喝浓茶、碳酸饮料。
- 怎么煮:尽量蒸、煮,别炸、煎(高温会产生有害物);食物温度别超过60℃,太烫会刺激胃黏膜。
生活细节:小习惯防复发
想少复发,得把生活习惯改对:
- 压力别憋着:长期紧张会让胃酸分泌乱套,试试正念冥想,每周3次以上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比如快走、跑步)。
- 烟要戒、酒要限:抽烟会让食管和胃连接的地方松垮,酒精直接伤胃黏膜;最好戒烟半年以上,男性每天喝酒不超过25克(大概1杯红酒或1瓶啤酒)。
- 吃药要小心:如果需要吃止痛药,选对乙酰氨基酚(别选布洛芬);长期用激素的话,要同时保护胃黏膜。
特殊人群:这两类人要更上心
- 长期吃药的:有心血管病长期吃抗血小板药的人,要同时保护胃黏膜,每3个月查一次大便潜血(看有没有胃出血)。
- 有家族史的:家里有人得胃癌的,要是胃痛,6个月内必须复查胃镜;40岁以上的话,每3-6个月查一次。
别信误区:这三个错别犯
- “胃痛=胃癌”?瞎怕:多数溃疡规范治疗能完全好,只有长期没愈的复杂溃疡才可能变癌,规范治疗的愈合率达92%。
- “偏方治根”?别坑自己:有些草药可能伤胃,别信民间偏方,去正规医院中西医结合治。
- “不疼了就停药”?错:就算不疼了,也要完成整个疗程(尤其是根除幽门螺杆菌),不然复发风险高3倍。
胃溃疡不是“治不好的病”,关键是抓住“平衡”——减少“破坏”(杀幽门螺杆菌、少吃刺激的)、加强“保护”(护黏膜、改习惯)。只要规律治疗、调整饮食和生活细节,大部分人都能控制住甚至完全痊愈。别信误区,别拖,早检查、早治最靠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