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信号识别与急救策略:分阶段处理降低风险

健康科普 / 应急与处理2025-10-28 09:28:10 - 阅读时长3分钟 - 1054字
系统解析急慢性胃出血的差异化表现与处理策略,涵盖症状识别、急诊处置、康复管理及预防措施,帮助公众建立科学认知与应对能力
胃出血胃溃疡胃炎黑便呕血胃酸抑制黏膜修复饮食禁忌急诊处理慢性病管理
胃出血信号识别与急救策略:分阶段处理降低风险

胃出血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急症,急慢性胃出血的表现和应对方法有明显差异。学会识别它们的特点、掌握正确应对策略,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

慢性胃出血:隐匿的“悄悄失血”信号

慢性胃出血多表现为拉黑便、乏力、脸色苍白,常见原因是胃溃疡或慢性胃炎。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常见的退烧药、止痛药)的人,风险会明显升高——就像胃黏膜的“保护墙”破了个小口子,血管慢慢渗血,积少成多像水管慢性漏水。
治疗上常用两种方法配合:一是用抑制胃酸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把胃里的酸度降下来,给止血创造有利环境;二是用黏膜保护剂,像给胃黏膜盖一层“保护膜”,促进创面修复。这种组合类似处理皮肤伤口的“消炎+防护”,能加快黏膜愈合。

急性胃出血:必须立刻救的“紧急危象”

突然呕血(比如吐咖啡样物或鲜血)、拉柏油样黑便,提示可能是急性大出血,这时出血速度往往每分钟超过100毫升,非常危险。急诊处理要先守好“三大关”:保持气道通畅(别让呕吐物堵喉咙)、维持呼吸正常、赶紧扎针输液补血液容量。同时会用生长抑素类药物,降低门静脉压力,为做胃镜争取时间。
有研究证实,出血后6小时内做急诊胃镜的患者,再出血和死亡风险能显著降低。内镜下可以用热凝、金属夹或注射药物止血,成功率达80%-90%;如果内镜止不住,可能需要血管介入或手术。

康复期管理:分阶段养“胃”

止血成功后,要一步步来:1. 前3天(急性期):禁食禁水,靠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还要监测血红蛋白、血压心跳等指标;2. 3天到2周(恢复期):从米汤这类流质,慢慢过渡到小米粥、土豆泥等半流质,选纤维少、好消化的;3. 长期养护:可以记个“饮食日记”,把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食物的反应记下来,找到自己的“胃耐受清单”。
心理调理也不能少,约三分之一患者会焦虑或抑郁。试试写“胃健康日记”,把饮食、症状、情绪都记下来,能帮着更配合治疗。

复发预防:把“胃”护在“安全区”

预防复发要做好4点:1. 每年查幽门螺杆菌,阳性就根除,能降低复发风险;2. 必须吃抗血小板药(比如防血栓的)时,要配合用抑制胃酸的药;3. 饮食遵循“三温原则”:食物温度接近体温、充分嚼碎、吃完坐30分钟再动;4. 谨慎用中草药,有些活血化瘀的可能影响凝血。
特别提醒:改药一定要找医生,自己别乱调。可以做个“用药清单”,记清哪些药相对安全、哪些不能碰。定期复查时,要重点查胃黏膜有没有长好、有没有并发症。

总之,不管是慢性还是急性胃出血,早识别、早处理,加上康复期的细致养护和复发预防,才能真正守住胃的健康。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