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发现贫血或指标异常?三步排查胃癌风险!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09-07 10:34:22 - 阅读时长2分钟 - 981字
胃癌患者血液检查中血常规、肿瘤标志物、血生化三大类异常指标的临床意义,结合最新医学指南说明其诊断价值与局限性,帮助读者科学解读体检报告中的异常数据。
胃癌筛查血液检查肿瘤标志物消化系统疾病体检解读
体检发现贫血或指标异常?三步排查胃癌风险!

胃癌患者做血常规,常能查到血红蛋白浓度降低。主要和肿瘤引起的慢性失血、营养吸收不好有关:一方面肿瘤侵犯胃黏膜,影响身体吸收铁元素;另一方面肿瘤表面血管不正常,会持续少量出血。临床数据显示,约60%的胃癌患者刚确诊时就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但这个指标不只是胃癌会引起,得结合其他检查一起判断。

要注意的是,这种贫血往往悄悄发展。研究发现,有些患者在确诊前2-3年,血红蛋白就慢慢下降了。40岁以上的人如果体检发现没原因的贫血,要想想是不是消化道肿瘤的问题,最好做个筛查。

肿瘤标志物:数字游戏中的危险信号

CEA、CA199、CA724是和胃癌相关的主要肿瘤标志物。得强调的是,单看某一个指标升高,不能就说是胃癌。数据显示,CEA在胃癌中的阳性率约30%-40%,CA724约20%-30%,一起查的话,诊断的准确性能提到60%-70%。最新研究证实,比起只查一次,连续监测指标的变化趋势更有参考意义,建议高危人群每6-12个月查一次。

还要说明的是,这些标志物在一些良性疾病里也会暂时升高。比如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让CA724短暂升高,胆道疾病可能引起CA199异常。所以得结合B超、CT、胃镜等检查一起看。

血生化:蛋白质的无声哭泣

胃癌患者做血生化,常能查到低蛋白血症。主要和三个原因有关:一是肿瘤分泌的物质会加速蛋白质分解;二是胃酸分泌不正常,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三是如果肿瘤转移到腹腔,会导致蛋白质渗出丢失。临床观察发现,白蛋白水平和肿瘤分期关系很大,白蛋白低于30g/L时,约70%的患者已经是进展期胃癌了。

但要注意,肝炎、肾炎等疾病也会导致低蛋白。可以结合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一起看,必要时做个腹部B超。

综合解读:数据背后的医学智慧

血液指标异常得从多个角度看。完整的诊断要分三层:第一层是血液指标有问题(比如血红蛋白低于110g/L、CEA超过5ng/mL);第二层是B超、CT等查到胃有可疑变化(比如胃壁局部增厚);第三层是胃镜取活检,病理确诊。2023版《中国胃癌诊疗指南》说,这三者结合起来,诊断准确率能到92.3%。

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包含胃癌筛查的体检。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一直上腹部不舒服还瘦了、大便潜血阳性、短时间内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早期胃癌治好后,5年生存率能超过90%,早发现早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