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工作节奏快、压力大,急性胃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急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急性炎症,常见诱因主要有三类:一是饮食不当,比如暴饮暴食、酗酒;二是药物刺激,像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类药物;三是感染因素,比如幽门螺杆菌或病毒。研究表明,压力应激已成为第四大诱因,部分病例发病与压力相关。
急性胃炎的典型症状是上腹痛、饱胀感、反酸烧心,还有相当比例患者会伴随头晕、乏力等全身症状。这是因为胃黏膜急性炎症引发体液丢失和电解质紊乱,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持续呕吐超过6小时,可能会引发低钾血症,出现四肢麻木、心悸等危险信号。
症状初现时可采取“三步缓释法”:
- 饮食管理:前6小时禁食固体食物,改为少量多餐摄入米汤、藕粉等流质,每2小时摄入量控制在100ml内,避免诱发呕吐反射。
- 水分补充:配置淡盐水(与生理盐水浓度相近)或口服补液盐,每次50ml分次饮用,可有效预防低钾血症。
- 症状监测:记录呕吐物性状(是否含胆汁、血丝)、体温变化及尿量。若出现尿量减少、持续发热超过38℃,需立即就医。
症状严重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针对性治疗,但务必遵医嘱,不可自行用药,尤其是止痛药,可能掩盖病情进展。当出现以下任一情况,应立即前往消化内科:1. 呕吐持续超过24小时且无法进食;2. 呕吐物含咖啡渣样物质或鲜红色血液;3. 出现明显脱水症状(如口干、皮肤弹性差);4. 上腹痛向背部放射或伴发热超过39℃;5. 常规治疗72小时无改善。
康复期需进行为期3个月的胃黏膜修复管理:
- 饮食方面:建立“三温”原则(温度适中、食物质地温和、烹饪方式温和),优先选择蒸、煮等清淡烹饪方式,避免坚硬、辛辣、油炸食物;
- 作息调整:保证每日7小时睡眠,睡眠不足会增加复发风险;
- 压力管理:采用正念冥想等减压方式,压力指数下降可改善胃黏膜血流供应。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规范治疗后多数患者3天内症状缓解,但相当比例人群因过早恢复饮食导致复发。建议康复期首周采用“BRAT”饮食法(香蕉、米饭、苹果泥、吐司),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
总的来说,急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只要及时识别症状、正确处理,并在康复期做好胃黏膜养护,大多能快速恢复。关键是要关注症状变化,紧急情况及时就医,康复期切勿急于求成,给胃足够的修复时间,才能降低复发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