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受伤后别硬撑!正确急救降低后遗症风险

健康科普 / 应急与处理2025-10-21 16:29:03 - 阅读时长3分钟 - 1171字
头部撞击后的科学应对策略,涵盖症状识别、紧急处置和就医要点,教你如何判断是否需要CT检查,避免延误治疗的关键知识
脑震荡头晕处理颅脑损伤应急处置神经外科CT检查脑出血脑挫裂伤头部外伤症状观察药物使用健康风险医学建议创伤急救神经功能
头部受伤后别硬撑!正确急救降低后遗症风险

头部被重物砸中后,大脑可能出现短暂的功能紊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脑震荡——它占所有头部外伤的30%左右。虽然外表看不出明显伤口,但大脑内部可能已经出现神经信号的混乱。据统计,约15%的患者会出现迟发性症状,及时用科学方法应对特别重要。

黄金三小时:紧急处置原则

头部撞了之后,第一要做的就是马上停下所有活动,在安全的地方平躺着休息。这时候脑细胞正处于“应激状态”,换姿势或者用力都可能让损伤更严重。有临床研究发现,撞后还继续活动的人,恢复时间比马上休息的人平均长2.3倍。还要保持环境安静,别让强光、噪音刺激大脑,给它创造恢复的好条件。

症状监测:三大危险信号

观察的时候要重点盯三个危险信号:越来越厉害的搏动性头痛、反复出现的喷射状呕吐、意识状态变糟(比如总睡不醒或者反应慢)。还要特别注意“中间清醒期”——伤后先昏迷,醒了之后过几小时又昏迷,这很可能是硬膜外血肿的信号。只要意识丧失超过30秒,必须马上叫急救。

影像学检查:CT扫描的临床价值

很多人担心CT的辐射,其实现在医学有科学的评估方法。比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提到,医生会用“加拿大CT头颅规则”来评估风险,这个规则有10项指标,能准确找出需要做CT的高危人群。最好在伤后2-6小时做CT,这时候查硬膜下血肿的准确率能到92%。

药物治疗:必须规避的误区

民间的止痛偏方风险很大。最新的临床指南明确说:不要自己随便吃药,就算是非处方的止痛药也不行。有些药会掩盖颅内压升高的信号,让医生没法准确判断病情。医生一般会用改善脑代谢的药,这种药是调节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不是单纯止痛。

康复管理:阶梯式恢复方案

就算CT没查出问题,也得慢慢恢复,不能急。前24-48小时是急性期,要彻底不用电子设备,少社交;第3-5天是恢复期,可以慢慢增加认知活动,比如短时间看看书;等所有症状都没了,而且神经认知测试过关了,才算完全恢复。有研究说,跟着系统化的康复方案做,后遗症的概率能降67%。

特殊人群:老年人与儿童的观察要点

老年人因为脑萎缩,颅内出血的症状可能不明显,要注意比如走路不稳、性格变了这些小变化。小孩可能会一直哭、不想吃饭或者总睡不醒。不管多大年纪,伤后72小时内都要盯紧,睡觉的时候得有人看着,防止迟发性症状没及时发现。

远期预后:科学评估与随访

大多数轻度脑震荡患者2-3周就能好,但约10%的人后遗症会持续3个月以上。出院后1个月最好做个神经认知评估,重点查注意力、记忆力和反应速度。如果发现运动不协调或者情绪有问题,得赶紧做康复干预。

总的来说,脑震荡虽然看起来“不严重”,但大脑的损伤可能藏在里面,从撞后的第一时间休息,到后续的症状监测、慢慢康复,每一步都得讲究科学。不管是自己还是家人碰到这种情况,记住别慌,按这些方法应对,能帮大脑更好地恢复,减少后遗症的风险。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