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是很多人都遇到过的口腔问题,看似常见,实则可能是牙龈健康或全身状况的“信号灯”。它的诱因主要分为两类——牙齿周围的局部刺激,或是身体其他系统的异常。想要有效解决牙龈出血,得先理清背后的原因,再针对性处理。
局部刺激:牙龈出血最常见的“元凶”
牙菌斑是导致牙龈出血的主要局部因素。它是牙齿表面黏附的细菌团,这些细菌会产生有害物质,刺激牙龈发炎,使得牙龈内的毛细血管增生、扩张,一碰到刷牙、咬硬物就容易出血。如果牙菌斑没及时清除,会逐渐钙化形成牙石——这种硬邦邦的沉积物表面粗糙,能比平时多黏住3倍的菌斑,像“慢性刺激源”一样不断摩擦牙龈,加重损伤。研究发现,当牙龈下方的菌斑中(龈下菌斑)致病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占比超过30%时,就可能引发明显的牙龈红肿、出血。而接受过专业牙周治疗的患者中,82%的人出血情况在3个月内显著改善,关键就在于清除了牙菌斑和牙石。
全身因素:别忽视身体的“连锁反应”
有些牙龈出血不是牙齿的问题,而是全身健康出了状况。比如凝血功能异常——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80×10⁹/L,牙龈这类黏膜组织就容易出血;凝血酶原时间比正常长3秒以上,可能是肝脏有问题,或是吃了抗凝药影响了凝血。还有免疫系统异常的人,牙龈血管会变脆,轻微刺激就会渗血。另外,有些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滞剂)会导致牙龈增生,改变牙龈形态,让菌斑更容易堆积,35%长期吃这类药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牙龈肥大。
科学护理:从“日常清洁”到“专业治疗”
想要解决牙龈出血,得“内外兼修”——既要做好日常清洁,也要必要时找医生帮忙。
- 正确刷牙+辅助工具:用对方法比刷得久更重要。改良巴氏刷牙法要让牙刷与牙面呈45度角,小幅度水平颤动(幅度约2-3毫米,像芝麻粒大小),每天刷2次,每次2分钟,能减少40%的牙菌斑。邻面的牙缝别忘用牙线或牙间刷,能清掉60%以上的邻面菌斑——这些地方是牙刷刷不到的“死角”。
- 漱口水:急性期用更安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能杀多种细菌,连续用7天能减少55%的牙龈上方菌斑。但别长期用,不然可能会让舌头尝不出味道,或是牙齿表面染色,建议只在牙龈红肿出血严重的“急性期”用,最多用2周。
- 专业治疗:彻底清“根源”:如果有牙石,得靠医生——超声波洁治(洗牙)加龈下刮治能清除90%以上的牙石;如果牙周袋(牙龈与牙齿间的缝隙)深度超过4毫米,还需要做根面平整术,平均能让牙周袋变浅1.8毫米。之后要定期维护,每3-6个月复查一次,防止牙石再长。
- 全身检查:警惕“隐藏”的疾病:如果牙龈持续出血,或是伴随乏力、瘀斑等全身症状,一定要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因为12%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首发症状就是牙龈出血,早筛查能显著改善预后。
什么时候该去看医生?记住这几个信号
- 出血超过2周还没好:别硬扛,去查牙周;
- 用探针测牙龈下深度≥3毫米还出血:提示有牙周炎症;
- 突然大面积出血,伴随瘀青、乏力:赶紧查血液——这可能是血液系统疾病的信号。
临床数据显示,及时就诊能让相关系统性疾病的诊断时间提前2.3个月,早治早好。
长期管理:让牙龈“不出血”的关键
其实,牙龈健康的核心是“长期坚持”。养成这几个习惯,能降低65%的牙周炎风险:
- 每天2次规范刷牙,每周用3次牙线;
- 每年做1-2次专业口腔检查;
- 学点正确的口腔护理知识——健康教育能让你坚持清洁的意愿提高40%,牙龈更健康。
另外,定期测牙龈出血指数(GBI)也很有用,能早发现牙龈的“小波动”,及时调整护理方法。
牙龈出血不是“小毛病”,它连接着口腔和全身健康。既要做好日常的牙齿清洁,也要关注身体的“连锁反应”。只要找对原因、坚持护理,大部分牙龈出血都能解决。长期保持好的口腔习惯,才能让牙龈一直“稳稳的”,不再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