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下颌关节脱位(俗称“掉下巴”)是常见的口腔急症,主要表现为下巴动不了、咬东西对不上,还有关节处疼。遇到这种突发情况,关键是保持稳定的姿势和放松肌肉——情绪越紧张,关节越难复位,越慌越难处理。
基础处置流程:
- 体位管理:建议坐或半躺着,慢慢深呼吸调整放松状态;舌尖轻轻顶住上颚,能帮助咬肌不那么紧绷。
- 帮忙复位的手法要点:帮忙的人需用双手拇指放在下巴后面的牙齿咬合面上,其余四指环抱下巴下缘;加力要根据脸型调整角度,慢慢用力,别突然使劲。
- 复位的动作步骤:先往下轻轻牵引下巴,等关节周围组织松一点,再往后上方推——具体方向要结合下巴脱位的情况调整。
什么时候要找专科医生?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必须立刻去口腔专科就诊:
- 单侧脱位导致脸歪;
- 耳朵前面肿了或有淤青;
- 以前曾脱过位(复发性脱位);
- 50岁以上第一次脱位的人。
专业复位得由专科医生操作,常规用改良Stimson手法。操作时会先检查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状态,分阶段慢慢复位,复位后还要立刻拍片子确认是否成功。据临床统计,规范操作下复位成功率能到92%,还能减少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
复位后的康复要怎么做?
复位后需要系统康复,避免复发或留下不适:
- 固定阶段:用医用弹力绷带固定下巴(选透气材质),固定期间张嘴别超过2厘米,防止下巴乱动。
- 饮食与营养:先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比如粥、汤、鸡蛋羹);蛋白质要够——每天每公斤体重吃1.2-1.5克(比如50公斤体重,每天吃60-75克蛋白质),可以用常见营养补充剂帮忙保持营养均衡。
- 功能恢复训练:第3天开始慢慢练习张嘴,一开始别超过3厘米;配合38-40℃的热毛巾敷关节处,能改善血液循环。
怎么预防再次“掉下巴”?
容易复发的人,要做好这几点:
- 记下来每次脱位的诱因(比如打哈欠太用力、啃硬东西),以后尽量避免;
- 吃东西别张太大嘴(比如啃苹果切成小块);
- 做针对性肌肉训练(比如用力闭紧嘴巴的抗阻练习);
- 调整生活习惯(比如座椅高度要合适,让下巴保持自然姿势);
- 每6-12个月复查一次关节,拍片子看看情况。
特殊人群(比如有风湿免疫病、长期用糖皮质激素的人)要更注意关节保护。如果关节一直疼或有异常响声,赶紧去看医生,必要时做MRI检查关节结构。
总之,遇到“掉下巴”别慌,先放松再按正确方法初步处理,有异常立刻找专科医生。复位后好好康复、日常注意预防,才能减少不适和复发风险——关节的保护要靠长期习惯,有问题早检查早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