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被暴力撞到,或者摔倒时用手掌撑地后,如果一直肿着疼,得警惕是不是骨折了。现代医学有一套三级影像评估方法能精准判断损伤程度,再结合骨折类型选治疗方案,同时做好康复、营养支持和并发症监测,才能更好恢复手腕功能。
怎么查骨折?三级影像评估帮明确
要判断手腕是不是骨折,医生会用“三级影像评估”一步步来:
首先是物理检查——医生会摸手腕找压痛点,检查关节能活动多少。这时候千万别自己主动动手腕,避免二次受伤;
接着是X光平片——首选拍正侧位片,要是情况可疑,还会加拍腕关节往尺侧偏的位置(比如手腕往小拇指那边歪)。2023年研究显示,加拍这个位置能让舟骨骨折的检出率提高22%;
如果是复杂骨折或者关节面受伤,就得做CT三维重建——64排螺旋CT能做出立体的骨头模型,对关节面塌陷超过2mm的情况,诊断准确率高达98%。
治疗方案怎么选?看骨折情况定
治疗得根据骨折有没有移位、关节面平不平来定:
- 保守治疗:没有移位或者能复位的骨折,用短臂石膏固定4-6周,期间每周拍X光片盯着骨头位置对不对。现在有新型碳纤维夹板,比普通石膏轻60%、透气好3倍,但要定期护理皮肤,避免闷出问题;
- 手术治疗:要是移位超过3mm,或者关节面不平整,就得手术。现在微创技术很成熟,比如经皮克氏针固定(伤口小于5mm)、锁定加压钢板固定,2022年数据显示,术后关节活动度能达到健康侧的90%以上。
康复分三阶段,循序渐进练功能
骨折后的康复要按阶段来,不能急:
- 制动期(0-4周):固定的时候,要多练肩和肘关节的活动——研究说这样能让旁边关节僵硬的概率降40%。每天还要看看手指尖的血液循环,要是手指肿得厉害,得赶紧找医生调固定的松紧;
- 早期活动期(拆固定后2周内):刚拆固定时,先做被动活动(比如家人帮忙慢慢掰手腕),配合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可以用渐进式弹性阻力带练腕关节屈伸,强度以“疼得能忍”为准(疼痛评分不超过3分,0分不疼、10分最疼);
- 功能强化期(6周后):找康复师指导练握力(比如捏橡皮球)、旋转(慢慢增加手腕旋前/旋后的角度),还可以用生物反馈仪帮着恢复“本体感觉”——就是身体能感知手腕位置的能力。
吃对营养,帮骨头长得快
- 蛋白质要够:每天每公斤体重吃1.2-1.5克蛋白质,优先选鸡蛋、鱼这类优质蛋白;维生素C能促进胶原合成,每天吃100mg就行,多吃彩椒、猕猴桃;
- 抗炎食物要多吃:急性期少吃红肉,多吃深海鱼(每周3次)、亚麻籽(含Omega-3脂肪酸);每天吃100mg姜黄素,能降低炎症;
- 喝水有讲究:刚受伤时每天喝1500ml以内(避免肿得更厉害),恢复阶段要保证尿量超过800ml/天。建议每小时喝100ml,别一下子喝太多。
这些并发症要盯着
定期复查得注意三个问题:
- 骨不连:骨折线一直没消失,或者骨痂很少(大概5%的人会碰到);
- 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受压,导致手指麻木(发生率8%-12%);
- 创伤性关节炎:关节面不平整超过2mm的话,风险会高3倍。
总之,手腕骨折后先通过三级影像查清楚情况,再选合适的治疗方法,接着按阶段做康复、吃对营养,同时盯着并发症。早重视、规范处理,才能更好恢复手腕功能,减少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