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的“上火”,可能会通过局部炎症反应影响耳朵功能。当人出现嗓子干、喉咙痛这类内热症状时,大概12%~15%的人会跟着出现耳朵不舒服,这和耳部血管收缩异常、耳咽管(连接耳朵和喉咙的管子)功能紊乱有关。以下从临床特征、病理机制、鉴别诊断、家庭护理、预防复发几个方面具体说说。
临床特征识别要点
典型表现会有三个阶段:先出现喉咙痛、口干舌燥这类全身“热”的感觉,接着耳朵像塞了棉花一样闷胀(85%的人会这么描述),最后可能单侧或双侧听力下降。去医院检查时,医生用耳镜能看到鼓膜发红,但鼓膜通常没破、活动也正常。还有一点要注意,约30%的人会伴随耳朵周围的淋巴结稍微肿大,但体温一般保持正常。
现代医学病理机制
从身体结构来看,耳咽管在“上火”时黏膜会肿胀,导致中耳腔里的空气流通不畅。研究发现,当体温升到37.8℃时,耳蜗(耳朵里负责转化声音信号的结构)外侧的血管血流速度会下降23%,这可能让耳蜗代谢出问题。另外,“上火”会让血液变稠,影响耳蜗神经的血液供应,这种情况在老人身上更明显。
与器质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要重点区分两种容易混淆的疾病:一种是中耳炎,典型表现是鼓膜穿孔(78%的病例会有)、耳朵流脓、中耳里有积液,听力测试会显示传导性耳聋(气骨导差超过10dB);另一种是突发性耳聋,突然出现单侧听力急剧下降(90%的人3天内降到最严重),常伴随耳鸣(82%)、头晕(45%),这种情况要在72小时内赶紧去医院。
家庭护理操作规范
如果症状比较轻,可以试试这些辅助方法:一是按穴位,每天按3次耳门穴(在耳屏上切迹前面)和听会穴(耳垂前面1厘米左右),每次持续2分钟;二是冷敷,用冰袋敷耳朵周围,每次不超过15分钟,中间间隔2小时,能缓解血管扩张带来的不适;三是调环境,室内湿度保持50%~60%,温度控制在22~25℃,尽量避免大声刺激(建议声音不超过50分贝)。
预防复发的干预措施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预防复发可以分三步:没患病的人(一级预防),每年春秋季做2次听力筛查,每天喝够1500毫升水,少吃辛辣食物;以前得过的人(二级预防),记一本症状日记,比如早上唾液黏不黏、耳朵不舒服什么时候出现;反复发作的人(三级预防),每季度查一次耳咽管功能,必要时做免疫调节。
需要特别强调,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必须立刻就医:单侧听力6小时内下降超过30分贝、头晕持续24小时以上、耳朵里面剧烈胀痛。临床数据显示,突发性耳聋患者在症状出现后12小时内就诊,完全恢复率能达到67%,但超过72小时再去,恢复率就骤降到21%了。
耳朵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它的症状变化往往能提示全身的健康问题。建议把年度听力检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尤其是长期压力大、有慢性咽炎病史的人。平时多留意耳朵的异常信号,能有效降低不可逆性听力损伤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