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但背后的原因其实很复杂。很多人不知道,不同类型的贫血得用完全不一样的方法处理。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因为症状像,经常被搞混,但它们的发病原理和治疗方向根本不是一回事。
造血系统故障的两种模式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的造血功能出了大问题,就像生产血细胞的“工厂”彻底停工了。它和病毒感染、接触化学毒物、放射线伤害,还有免疫系统异常都有关系。骨髓里的环境坏了,造血干细胞变少,结果就是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三类血细胞都明显减少。做骨髓检查的话,会发现正常的造血组织被脂肪代替,看起来像“空了”一样。
缺铁性贫血就是身体里缺铁了,相当于造血红蛋白的“原料”不够。铁是做血红蛋白的关键材料,要是体内储存的铁用光了,骨髓造出来的红细胞就会又小又“没营养”(血红蛋白含量低)。去检查的话,会看到红细胞大小不一样,中间发白的地方变大,血清铁蛋白也会降低。
诊断鉴别的三大维度
遇到乏力、心慌这些相似的症状,医生主要靠三组检查来区分:
血常规分析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常规会显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个指标都低于正常(也就是“全血细胞减少”);缺铁性贫血主要是红细胞的指标有问题,有时候血小板还会因为身体代偿而变多。
骨髓形态学检查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骨髓造血活性特别低,正常的造血组织被脂肪细胞占了;缺铁性贫血的话,骨髓里负责造红细胞的细胞会拼命增生,就像工厂在“加班赶工”。
铁代谢检测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铁代谢指标大多是正常的;缺铁性贫血的话,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这些指标会明显下降。要注意的是,有些慢性病引起的贫血会影响判断,得结合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等指标一起看。
治疗策略的差异化选择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重点是让骨髓重新开始造血,主要方法有免疫抑制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重型患者得根据年龄、有没有合适的供体来制定专属方案。最近几年,新的免疫调节药物让一些患者的情况变好了。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核心是把身体里的铁补回来。除了调整饮食,口服铁剂是主要的方法;如果有吸收问题或者贫血很严重,可能需要静脉补铁。要提醒的是,一定要先确诊再补铁,乱补可能会掩盖真正的疾病。
临床警示与预防措施
特别要提醒的是:不明原因的贫血患者里,大概15%是两种原因混合在一起的。40岁以上第一次确诊贫血的人,要重点检查有没有慢性失血的地方,比如做胃肠镜。育龄女性是铁缺乏的高风险人群,可以通过调整饮食预防,但别补太多,不然会导致铁太多(铁过载)。
预防再生障碍性贫血,做好环境防护很重要。尽量少接触苯类化学物质,避免没必要的电离辐射,工作中要做好防护,这些都能降低得病风险。长期接触化学毒物的人,要定期查血常规。
总之,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虽然症状像,但从发病原因到治疗方法都不一样。如果有贫血症状,别自己瞎猜瞎补,一定要去医院做检查,明确类型再治,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