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的发生和多种因素相关,比如日常紫外线照射、职业化学物质接触、长期皮肤病变、免疫功能异常及遗传因素等。做好日常防护与早期筛查,是预防和早发现皮肤癌的核心。
一、紫外线:最常见的环境诱因
紫外线中的UVA和UVB射线会慢慢损伤皮肤深层黑色素细胞的DNA,长期积累就可能诱发癌变。虽然皮肤的黑色素能起到一定防晒作用,但过度日晒会超过皮肤自身的防御极限。别以为有云层或玻璃挡着就安全——它们其实挡不住多少紫外线,就算日常通勤也得做好防晒。
二、职业化学物质:隐形的风险
一些职业中常接触的化学物质,比如沥青、六价铬化合物、砷制剂,还有多环芳烃类物质,长期接触会显著增加皮肤癌风险。从事这类高风险职业的人,要同时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还要定期做皮肤镜筛查。
三、慢性皮肤病变:别忽视“老伤口”
长期不愈合的皮肤问题(比如3个月以上没好的创面)也可能癌变,主要是持续炎症会让DNA复制出错的概率升高,炎症因子还会干扰抑癌基因的正常作用。如果皮肤伤口迟迟不好,一定要去医院做病理检查。
四、免疫功能:身体的“癌细胞巡逻队”
免疫系统能帮忙清除异常细胞,像器官移植受者这类免疫功能受抑制的人,得皮肤癌的风险会明显升高。平时要保持规律作息(每天睡够7小时),每周适度晒3次太阳(每次15分钟左右)——这样能促进维生素D合成,帮助维持免疫平衡,但要注意防晒和营养的平衡,别晒过度。
五、遗传因素:有家族史要更警惕
携带CDKN2A基因突变的人,得黑色素瘤的风险会更高。不过环境因素能影响遗传风险的高低,所以有皮肤癌家族史的人,从25岁起就要定期做全身皮肤镜检查,建立皮肤影像档案,动态监测皮肤变化。
六、科学防护:四重防线远离风险
- 物理屏障:选UPF50+的防晒衣(推荐紧密编织的涤纶材质,防晒效果更好),戴宽檐帽(帽檐直径至少7厘米,能挡住脸、脖子和耳朵),再配一副标有“UV400”的防紫外线墨镜——全面挡住紫外线。
- 化学防护:用含氧化锌或二氧化钛的物理防晒霜(相对温和,适合大多数人),每2小时补涂一次;如果游泳或大量出汗,要立刻补涂,不然防晒效果会失效。
- 行为干预: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是紫外线最强的时候,尽量避免户外活动;锻炼选有树荫的步道,别在阳光下暴晒。
- 自我监测:每月用“ABCDE法则”自查皮肤——看痣或斑块是不是不对称(两边形状不一样)、边缘不规则(边缘毛糙、不圆润)、颜色不均(有棕、黑、红等多种颜色)、直径变大(超过6毫米或比之前大)、有变化(突然变大、变痒、出血、结痂)。
七、早期预警:这些信号别忽视
如果皮肤异常持续3个月以上,一定要及时就诊。比如:新长的痣几周内快速变大、原有痣周围长了“小卫星痣”、无痛溃疡老不好、皮肤斑块掉皮屑或渗液。皮肤镜检查能比肉眼更清楚看到皮肤深层变化,高危人群(有家族史、长期接触化学物质、免疫抑制者)最好每6个月做一次专业筛查。
皮肤癌的预防关键在“早”——早防护、早发现、早治疗。日常做好防晒、避开有害物、关注皮肤小变化,定期筛查,就能把风险降到最低。要是发现皮肤有不对劲的地方,别犹豫,赶紧去皮肤科检查,早就诊才能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