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头颈部放疗的肿瘤患者里,大概75%都会遇到放射性口腔黏膜炎——这种被患者戏称为“火山喷发”的口腔溃疡,轻的让人吃东西疼得直咧嘴,重的甚至得暂停放疗。今天咱们就来说说怎么打好这场“口腔保卫战”,守住这道重要防线。
战前准备:放疗前先给口腔“筑好防御墙”
放疗启动前3个月,得先给口腔做个“全面大扫除”。根据最新的《肿瘤患者口腔并发症防治指南》,牙周病、龋齿这些隐藏的“感染隐患”,放疗后很可能变成“定时炸弹”。建议提前把牙结石清了、龋齿补上,实在留不住的残根也得拔掉,先把口腔里的“雷”排干净。
营养就像战前的“粮草”,得提前储备好。蛋白质得吃到每公斤体重1.2-1.5克——比如每天吃2个鸡蛋、喝300毫升牛奶、吃200克瘦肉,这些都是优质蛋白的好来源。还有研究显示,放疗前补充复合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E,能让口腔黏膜更耐放疗,耐受剂量能提高15%呢。
战术攻略:放疗期每天做好这三件事
第一是“黄金漱口法”:每天得漱6次——晨起、吃完饭、睡前,用生理盐水加碳酸氢钠的混合液(比例3:1),每次含在嘴里漱30秒以上再吐。这种碱性液体能中和放疗带来的酸性代谢物,就像给口腔戴了层“保护盾”,能少长溃疡。
第二是选对牙刷+正确刷牙:得用“软毛特种兵”——儿童牙刷或者专门给肿瘤患者用的超软毛牙刷就行。刷牙的时候要“画圈圈”,轻一点,别戳到本来就脆弱的口腔黏膜。每周还得自己查2次口腔,要是发现红肿的地方,赶紧做预防。
第三是吃对食物:得遵循“三温原则”——温度合适(大概37℃,和体温差不多)、质地软(别太硬)、营养浓(每毫升至少1.5大卡)。比如加了乳清蛋白粉的南瓜小米糊、鳕鱼豆腐羹、芒果椰奶冻,这些又有营养又不扎溃疡,吃起来舒服。
营养弹药库:吃不下的时候这么补
要是溃疡疼得吃不下饭,就得启动“营养代餐”了。把鸡肉、西兰花、香蕉按1:2:1的比例打成蔬果昔,每200毫升加1勺谷氨酰胺粉(大概5克)——这杯“修复特饮”既能补营养,还能帮黏膜长好。有研究发现,每天补10克谷氨酰胺,溃疡好得能快3天多。
喝水也有讲究,得“少量多次”:用带刻度的吸管杯,每小时喝50毫升电解质水。要是觉得口干,含片冰镇柠檬片能刺激唾液分泌,但别让柠檬直接碰到溃疡——不然疼得更厉害。
并发症预警:这些信号得赶紧重视
放疗期间得盯紧“两个指标”:每天早晚量体温,还要给口腔疼痛打评分(0到10分)。要是体温超过37.5℃,或者疼痛分到了4分以上,就得赶紧调整:先别吃硬的,用医用口腔修复凝胶,再敷冷敷贴止疼。
心理那根弦也得绷住——可以写“放疗日志”,把每天的反应记下来,看着数据变化能给自己打气。家属也能帮上忙:买个趣味吸管杯鼓励吃饭,放点儿轻松的音乐分散注意力。还有研究说,正念冥想能让耐疼能力提高近3成,不妨试试。
重点提醒:要是溃疡有黄绿色的分泌物,或者发烧超过38.3℃,得马上找主管医生——这可能是要用到抗生素的信号。所有药都得听医生的,千万别自己乱用药,不然可能掩盖病情。
总的来说,打好“口腔保卫战”的关键就三个字:“早、细、快”——放疗前早处理口腔问题,放疗时细致做好日常维护,出现异常赶紧找医生。虽然放疗会带来各种不适,但把这些细节做到位,就能帮口腔少受点罪,也能更顺利地完成治疗。毕竟,守住口腔,就是守住治疗的“续航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