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口腔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其中舌癌的增长速度特别快,年均增速达到5.8%,已经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更让人担忧的是,舌癌的发病越来越年轻化——30-45岁的患者占比已经超过35%。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当成“小毛病”,这种“隐藏”的疾病正在悄悄影响着很多人的健康。
很多患者确诊时已经到了中晚期,主要是因为耽误得太久——临床数据显示,超过60%的舌癌患者从出现症状到正式就诊,足足拖了3个月以上。比如有人舌头上长了肿物,4个月都没好,一开始以为是“上火”自己吃点败火药,后来去基层医院没查出来,还信了一些“偏方”“神奇疗法”,最后确诊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得很广了。舌癌的生长速度特别快,每天能长3.2mm,而且早期就会往舌头深处浸润,等感觉到舌头动不了、说话不清楚的时候,其实已经晚了。
要明确的是,目前没有能通过验血就准确筛查舌癌的方法。诊断舌癌最“金标准”的方法还是病理活检——从舌头的异常部位取一点组织(大概0.5立方厘米),做快速冰冻切片检查,30分钟就能出结果,准确率高达98%。可惜很多人被所谓的“一滴血查癌”“神奇仪器检测”误导,反而错过了做活检的最佳时机。
要早发现舌癌,得盯紧三个“报警信号”:第一,口腔溃疡持续2周以上还没好,尤其是边缘鼓起来、底部摸起来硬邦邦的;第二,舌头上长了超过1厘米的无痛肿块,或者舌头有麻木、灼热的感觉;第三,不明原因的说话含糊、吃东西费劲,排除了神经肌肉问题(比如中风)的话,得赶紧查舌头。
现在治疗舌癌的技术比以前进步很多,能最大程度保住舌头功能:比如用显微外科做游离皮瓣移植,能帮90%以上的患者重建舌头的说话、吃饭功能;用3D打印的导板辅助手术,切病灶的误差能控制在1毫米以内,不会伤到周围好组织;还有机器人辅助的经口手术,不用在脖子上开刀,伤口小、恢复快。而且早期患者如果接受多学科联合治疗(比如外科手术+放疗+化疗一起),5年生存率能达到82%,比传统治疗高了37%,效果好很多。
做完手术的患者,复查一定要规律,遵循“3-6-12”原则:术后第一年,每3个月查一次颈部超声(看脖子有没有转移)和舌部MRI(看舌头局部有没有复发);第2-3年,每6个月做一次全身PET-CT(查全身有没有转移);5年之后,每年查一次肿瘤标志物和口腔内镜就行。要注意的是,78%的复发都发生在术后2年内,定期复查能把复发的发现时间提前9个月左右,早治效果更好。
预防舌癌要做好三件事:第一,坚决戒掉抽烟、喝酒、嚼槟榔这些习惯——它们是舌癌的“元凶”,戒掉能让致癌风险下降90%以上;第二,多吃深色蔬菜(比如菠菜、西兰花、胡萝卜),里面的β-胡萝卜素能降低34%的发病风险;第三,40岁以上的人每年做一次口腔内镜检查,能早期发现舌头的异常。如果舌头上的异常(比如溃疡、肿块、麻木)持续超过2周还不好,一定要赶紧去口腔颌面外科做专业检查,别再自己扛着。
舌癌虽然是恶性肿瘤,但并不是“不治之症”。只要重视舌头的异常信号,别自己瞎处理,及时做病理活检,规范接受多学科治疗,再加上定期复查和改掉坏习惯,就能大大提高治愈率。记住,舌头的小问题可能藏着大风险,早关注、早行动才是对自己健康最好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