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抢救:这7个护理环节为何能救命?

健康科普 / 应急与处理2025-11-04 11:23:35 - 阅读时长3分钟 - 1118字
通过体位管理、氧疗优化、静脉通路建立等七大核心护理措施,系统解析急性心力衰竭抢救的关键步骤,提供符合最新临床指南的科学应对方案,帮助公众理解危急时刻的专业救治逻辑。
心力衰竭护理抢救体位管理氧疗静脉通路生命监测心理干预心肺复苏血流动力学急救药物
急性心力衰竭抢救:这7个护理环节为何能救命?

急性心力衰竭发作时,医护人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多项关键操作,这些措施不仅能稳定生命体征,还直接影响患者后续的恢复。下面这七个核心护理环节,是急救中最关键的部分。

体位调整:用姿势减轻心脏负担

让患者半坐或坐直,利用重力减少流回心脏的血液量,减轻心脏的血液负担。研究发现,身体与床成45度角的半卧位,比传统30度角更能减轻肺部血管的压力。护士会根据患者的承受情况动态调整姿势,同时盯着血氧饱和度的变化,防止因姿势改变导致血压过低。

氧疗:根据情况调整吸氧方式

氧疗方案要跟着血氧饱和度变:一开始用经鼻高流量吸氧,这种方式能稳定氧浓度,还能加温加湿,让呼吸更舒服、气体交换更好;如果血氧指标持续低于150,就要换成无创呼吸机支持。护理时要注意面罩戴紧没、气道有没有保持湿润,还要每小时查一次血气分析。

输液通路:安全输送急救药

优先选上肢的大血管扎针,建两条输液通道,别用下肢血管——不然会加重右心脏的负担。如果插了中心静脉管,要严格无菌操作,还要盯着中心静脉压的数值变化。用智能输液泵能精准控制药量,尤其是影响血管的药,速度误差不能超过5%。

生命监测:盯着身体的“信号”

持续心电监护要重点看三点:心率有没有忽快忽慢、有没有心律失常;动脉压的波形变化(比如心脏射血的阻力);中心静脉压和尿量的关系。如果中心静脉压超过15mmHg,同时动脉压波形像“高原”一样平,说明要赶紧调整利尿剂的用量。

药物使用:精准调整心脏功能

急救药要根据情况随时调:利尿剂看尿量,保持每公斤体重每小时尿0.5-1毫升;用扩张血管的药时,要盯着平均动脉压,不能低于65mmHg;用增强心脏收缩力的药时,要注意心率别比原来快20%以上。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也强调,要给每个患者定制用药方案。

心理安抚:缓解紧张情绪

沟通要按标准化流程来:先认可患者的感受(比如“您现在觉得呼吸困难,是身体的正常应激反应”);再解释措施目的(“我们在调整吸氧方式,帮您缓解症状”);最后说清楚恢复时间(“症状大概15-30分钟会减轻”)。护士要保持每分钟20-30次的沟通频率,多和患者交流。

心肺复苏:按标准步骤救

如果患者出现无脉性电活动,要马上启动心肺复苏:按压深度维持5-6厘米,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每2分钟换个人按——保证按压质量。同时要准备机械按压设备和ECMO(体外膜肺氧合),争取在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后60分钟内,连上体外生命支持系统。

这些抢救环节需要多个科室的医护人员一起配合,每一步的执行质量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率。了解这些护理措施背后的道理,大家不仅能理解专业救治的价值,遇到紧急情况时也能更好地配合医疗团队,一起保护心脏等重要器官的功能。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