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低头工作或玩手机,会让颈椎承受额外压力。研究发现,头往前倾的角度越大,颈椎压力就越大——低头15度时,颈椎多承2.7公斤压力;前倾45度时,压力更是正常状态的3倍。很多职场人每天用电子设备的时间超过8小时,这种长期的力学不平衡会加快颈椎老化,成了现在常见的职业病。
颈椎源性头痛的三大原因
椎间盘老化,颈椎不稳
颈椎间盘里的水分会随着年龄增长和过度用颈逐年减少,每年大约少1.2%-1.5%;椎间隙(两个椎体之间的缝隙)也会每年变窄0.5-1毫米。等椎间隙窄到小于3毫米时,椎体边缘长骨刺的概率会明显上升。这些增生的骨刺可能压迫椎动脉(给大脑供血的血管)或者刺激枕大神经,引发后脑勺的放射性疼痛。
颈部肌肉紧张,形成疼痛循环
颈部的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和后脑勺的枕骨之间,形成了一条疼痛传导的通道。如果肌肉一直收缩,会形成“触发点”,还会释放致痛物质(比如P物质)。有颈源性头痛的人,颈后和后脑勺交界的地方对疼痛更敏感,痛觉阈值比健康人低40%以上,陷入“越疼越紧张、越紧张越疼”的恶性循环。
椎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眩晕头痛
颈椎横突孔里的椎动脉如果被压迫,血流速度会降到正常的60%。等椎基底动脉(给脑干供血的血管)供血不足到一定程度,会影响前庭功能(管平衡的)和三叉神经血管反射,表现为又晕又痛的“眩晕性头痛”。研究还发现,颈椎转得太厉害(超过45度),椎动脉血流的阻力会增加19%左右。
三维立体防护:从姿势、肌肉到血流的全面保护
调整姿势,重建颈椎力学平衡
- 电脑屏幕上沿要和眼睛平齐,屏幕离自己的距离大概是前臂长度再加10厘米;
- 每工作20分钟做一组动态颈操:慢慢仰头-回到中间-低头,做一个弧形动作;
- 玩手机时,胳膊肘弯成90度,前臂放在桌子上支撑,别让脖子一直往前伸。
放松肌肉,缓解软组织紧张
- 毛巾卷颈操:早上起来用直径5厘米的毛巾卷放在颈后,保持2分钟,帮颈椎找回生理曲度;
- 按斜方肌触发点:用网球在肩颈交界的地方找痛点(敏感点),按压30秒,放松紧张的肌肉;
- 热疗促循环:用40℃的温水冲颈部5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僵硬。
改善血流,让椎动脉“通起来”
- 椎动脉血流操:慢慢左右转头到自己能接受的最大角度,保持5秒,重复10次,帮椎动脉放松;
- 睡觉用对枕头:选蝶形枕头,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枕头弧度深4-6厘米),别用太高或太低的枕头;
- 补充Omega-3:每天吃至少2克Omega-3脂肪酸(比如深海鱼、亚麻籽里的成分),帮助改善血液流动。
这些危险信号,一定要警惕
出现下面任何一种情况,赶紧去医院检查,别拖:
- 胳膊放射性剧烈疼痛,还感觉没力气;
- 走路姿势不对,或者身上有麻木、刺痛的感觉;
- 头痛的时候伴随视力问题(比如看东西模糊、重影);
- 晚上肢体麻木得睡不着觉。
去医院后,医生可能会开这些检查:
- 颈椎MRI(磁共振):看椎间盘老化的程度;
- 经颅多普勒:监测椎基底动脉的血流情况;
- 动态X线:检查颈椎关节稳不稳。
预防大于治疗:养成颈椎维护的好习惯
要想颈椎少出问题,得建立长期的维护计划:
- 每3个月做一次颈椎功能评估,看看脖子的活动度、力量有没有变化;
- 每年做一次颈椎力学分析,调整姿势习惯;
- 用可穿戴设备(比如智能手表、姿势矫正带)监测自己的姿势,及时纠正低头、伸脖子的坏习惯;
- 一年至少参加8小时的专业康复课程,学正确的颈操和放松方法。
颈椎是我们“撑起头”的关键部位,每天的姿势、习惯都在影响它的健康。不管是调整电脑高度、做颈操,还是选对枕头,这些小事只要坚持,就能帮颈椎“减压”,远离头痛、僵硬甚至更严重的问题。早预防、早调整,才能让颈椎陪我们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