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颈椎病患者会碰到后背抽筋的情况,其实这不是单一问题,而是颈椎出问题后,神经、肌肉、血液循环连带着发生连锁反应的结果。
神经乱了:信号传错导致肌肉“抽风”
颈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会压迫支配背部肌肉的脊神经根(主要是C5到T1段)。就像电线破皮漏电,神经信号会传乱,让背部的竖脊肌等肌肉“接收到错误指令”,持续收缩。如果收缩超过半分钟,人就会明显感觉到“抽筋”。而且神经压迫越严重,抽筋的强度越大,还会一阵一阵加重。
肌肉累了:为找平衡越用越“敏感”
颈椎原本有自然的生理曲度,要是变直或反弓,头会往前伸(超过肩膀的垂线)。这时候肩膀上的斜方肌上束、肩胛提肌得一直用力,才能维持头部平衡。这种紧张感会顺着背部筋膜传到背阔肌、菱形肌,整个背部肌肉都跟着“绷着”。临床观察发现,颈椎病患者的肩胛提肌比健康人更用力,长期超负荷后,肌肉的“耐受度”变低——就像一直绷紧的弹簧,稍微动一下就会“弹起来”,轻微活动(比如伸手拿东西)都能触发“保护性抽筋”。
血不够了:乳酸堆多刺激肌肉“闹脾气”
颈椎老化会影响椎动脉血流,连带着给背部肌肉供血的肋间动脉分支也会缺血。当肌肉缺氧时,会切换到“无氧呼吸”模式,产生乳酸、钾离子等代谢垃圾。这些物质不仅会刺激痛觉神经(让人酸涨疼),还会让肌肉“兴奋度”变高——相当于给肌肉“上了发条”,稍微刺激就会抽筋。为啥晚上更容易抽筋?因为躺着时椎管内静脉压力升高,本就缺血的背部肌肉更缺氧,代谢垃圾堆得更多,抽筋更频繁。
怎么解决?综合调整这几个方面
要缓解后背抽筋,得从“神经传信号、肌肉找平衡、血液供能量”三个源头入手,试试这些日常方法:
姿势重建:不让颈椎“越用越歪” • 记好“20-20-20法则”:每工作20分钟,抬头看6米外的东西(比如窗外的树)20秒,同时慢慢做颈椎牵引操(低头下巴找锁骨、抬头看天花板、左右转头看肩膀,每个动作3秒); • 调整工作台高度:让眼睛平视屏幕中间,避免头往前伸,维持颈椎自然曲度; • 找专业康复师做颈椎、胸椎松动训练——比如轻轻转动胸椎、按揉颈椎关节,帮颈椎找回原本的弯度。
练对肌肉:让深层肌肉“扛起责任” • 从“猫牛式”伸展开始:跪在瑜伽垫上,双手撑地,像猫一样弓背(下巴找胸口、后背拱起)保持3秒,再像牛一样塌腰(抬头看天花板、肚子下沉)保持3秒,重复10次,放松背部肌肉; • 加弹力带抗阻训练:把弹力带套在头上,双手抓两端往前拉,脖子慢慢后仰(对抗弹力带的力),每组10次,每天3组——重点练脖子深层肌肉(比如头长肌、颈长肌),它们是颈椎的“隐形支架”,练结实能减轻表层肌肉负担; • 配合普拉提练核心:比如“死虫式”(仰卧,膝盖弯曲90度,双手举过头顶,慢慢放下一侧胳膊和对侧腿再收回,换边),核心稳了,颈椎压力会小。
物理治疗:帮肌肉“放松+回血” • 热敷+按摩:用40℃左右的恒温热敷包敷后背15分钟,敷时用手掌顺时针轻揉,促进血液循环,代谢垃圾; • 试试物理因子治疗:比如干扰电疗,通过低频率电流刺激肌肉,放松肌肉、减轻炎症,一般康复科可做。
睡对姿势:夜里别让颈椎“受委屈” • 选对枕头:用符合颈椎生理曲度的记忆棉枕——侧躺时,枕头高度让耳朵和肩膀对齐;仰卧时,枕头托住颈椎弯度,别太高(大概一拳高); • 调整睡姿:尽量保持颈椎中立位,若仰卧怕枕头高,可用可调节床头架把上半身垫高15-30度,减轻椎管内静脉压力。
如果后背出现持续性放射性疼痛,或手、胳膊力气变小,要及时做肌电图和颈椎磁共振检查。现在康复医学有三维运动捕捉技术,能精准看出肌肉“代偿模式”(哪块用多了、哪块用少了),帮着制定个性化方案。
其实后背抽筋是颈椎的“信号”——它在说“我歪了、累了、血不够了”。只要通过调整姿势、练对肌肉、改善血流,把颈椎的“生物力学环境”调回正常,后背抽筋的次数会越来越少,疼得也会越来越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