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是人体负责消化的重要器官,一旦发生慢性炎症,尤其是胰头部出现病变时,可能会因为解剖位置邻近胆总管而影响胆汁排泄——当胰头肿大(约5%-10%的慢性胰腺炎患者会出现这种情况),就会压迫胆总管,导致胆汁无法顺利流出,进而引发黄疸(皮肤、眼睛发黄)。这种黄疸属于“梗阻性胆汁淤积”,和胰腺病变的位置、严重程度直接相关。
慢性胰腺炎的典型表现
慢性胰腺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有4种:
- 上腹痛:吃完饭后中上腹会规律地疼,有时疼痛还会往背部放射;
- 脂肪泻:约70%的患者会出现“油样大便”——大便像涂了一层油,冲厕所时不容易冲干净,这是因为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太少,无法分解脂肪;
- 体重下降:由于营养吸收不好,会慢慢变瘦,而且是进行性的;
- 继发性糖尿病:胰腺负责分泌胰岛素的内分泌功能受损,导致血糖升高。
其中,上腹痛、脂肪泻、体重下降被称为慢性胰腺炎的“典型三联征”,而脂肪泻的出现往往提示胰酶分泌量已经不足正常水平的30%。
黄疸的鉴别方法
如果出现皮肤、眼睛发黄,先别急,得先分清是哪种黄疸:
- 生理性黄疸:吃太多胡萝卜、南瓜等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引起的,只有皮肤黄,眼睛的白眼球(巩膜)不黄;
- 肝细胞性黄疸:肝脏本身出问题了(比如病毒性肝炎、吃药伤肝),会伴随肝功能异常;
- 梗阻性黄疸:胆汁被堵住了,最典型的表现是“陶土色大便”(因为没有胆汁进入肠道)和“浓茶样尿”(胆汁反流进血液,从尿里排出来);
- 溶血性黄疸:红细胞被破坏了,会有贫血、尿发红(血红蛋白尿)的情况。
如果怀疑是胰腺问题引起的黄疸,检查要分“三步”:
- 初筛:先查肝功能(看胆红素水平)、做腹部B超(看胰腺和胆管有没有肿大);
- 进阶:如果初筛有问题,再做增强CT、MRI或MRCP(一种专门看胰胆管的无创核磁,准确率超过90%);
- 有创: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只有需要治疗时才做,比如疏通堵塞的胆管。
慢性胰腺炎合并黄疸的治疗与管理
治疗要遵循“分级原则”,重点解决“梗阻”和“胰腺功能不足”的问题:
- 基础治疗:先戒断病因——比如戒酒、戒烟;再补充营养,因为吸收不好容易缺营养;
- 内科治疗:用胰酶替代剂帮着消化脂肪,疼的时候用止痛药控制;
- 内镜治疗:如果胰管扩张了,可以通过内镜放管子引流,减轻胰头的压力;
- 外科治疗:要是梗阻一直不好,或者怀疑有肿瘤,就得手术干预。
营养管理也很重要:
- 每天脂肪摄入量别超过40克(比如少吃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
- 补充维生素A、D、E、K(这些是脂溶性维生素,脂肪吸收不好时容易缺);
- 必要时吃胰酶制剂;
- 定期查白蛋白、前白蛋白这些营养指标,看看吸收情况。
监测技术的新进展
最近几年,影像学技术进步让胰胆疾病的诊断更准了:
- MRCP:无创检查,看胰胆管的准确率超过90%;
- 超声内镜(EUS):能查到胰管里很小的病变,比普通B超准30%;
- PET-CT:能区分胰腺病变是炎症还是肿瘤,特异性达85%。
2023年《消化病学杂志》的研究也验证了胰腺和胆管的关系——纳入200例慢性胰腺炎患者后发现,胰头病变的人得黄疸的风险,比胰体尾病变的高2.3倍(95%CI 1.6-3.2),这正是因为胰头离胆总管更近,肿大后更容易压迫胆管。
总的来说,慢性胰腺炎引起黄疸的核心原因是“胰头肿大压迫胆总管”。如果出现皮肤眼睛发黄,先通过症状和检查分清黄疸类型,再针对性治疗。平时要注意戒断病因、管好营养、定期监测,才能控制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