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是常见的肩部问题,它引起的胳膊活动不便,背后藏着几个关键的身体变化,搞懂这些能帮我们更科学地应对。
炎症反应引发的疼痛和肌肉无力
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会出现无菌性炎症,这种炎症会刺激局部的痛觉神经,释放出一些让痛感变强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不仅直接让肩膀产生疼痛,还可能牵连到胳膊外侧——大概68%的患者会有胳膊外侧放射性疼痛。同时,炎症会让局部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差,肱二头肌、三角肌这些胳膊主要肌肉的氧气供应减少12%-15%,导致肌肉代谢出问题,力气也跟着变小。
组织粘连让肩膀“僵住”
随着病情发展,肩关节囊和周围的滑囊会变得僵硬、粘在一起,形成“粘连带”。通过关节镜观察能发现,这些粘连带会让肩膀往外转的幅度减少30-40度,往前抬的幅度少25%。这种结构变化会打乱肩膀的“动力链”,比如梳头、穿衣服时,肩膀附近的关节得额外代偿15%-20%的动作,胳膊远端的肌肉也会乱用力。而且粘连的患者,胳膊最大力量比健康侧少28.6%。
越不动越弱的恶性循环
因为疼,很多人不敢动肩膀,时间长了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会下降。肌电图检查发现,发病3周后,三角肌调动肌肉的能力(运动单位募集率)会下降40%。如果连续6周不怎么动,胳膊肌肉的横截面积会减少18%-22%,特别是冈上肌、肩胛下肌这些深层肌肉,萎缩程度能到30%。肌肉越少、力气越小,反过来又更不敢动,形成“疼→不动→肌肉萎缩→更疼更动不了”的恶性循环。
怎么判断和治疗?
如果肩膀疼超过2周,还伴胳膊活动受限,建议去医院做Neer试验、Hawkins-Kennedy试验这些专科查体,再结合MRI看看关节囊有没有增厚。早期治疗主要是物理因子(比如超声波、热疗)配合关节松动术;中后期要针对性做肩胛-胸壁协调训练、神经滑动练习等康复动作。研究显示,规范治疗后,85%的患者3个月内胳膊肌力能恢复到原来的90%。
日常该怎么养?
- 工作间隙做钟摆运动:肩膀放松,胳膊像钟摆一样前后左右晃,每次5分钟,每天3-4次;
- 爬墙训练改善活动度:面对墙,手指顺着墙慢慢往上爬,每周5次,每次10-15分钟;
- 睡觉别压肩膀:仰卧睡,患肢下面垫个枕头,保持中立位;
- 避免单手提重物:别让肩膀负担太重;
- 房间温度湿度要合适:保持22-25℃、50%-60%湿度,太凉太潮可能加重疼痛。
要提醒的是,康复训练得循序渐进,强度以第二天不疼得更厉害为准。疼得厉害的急性期以被动活动为主(比如别人帮着动肩膀),慢性期可以用弹力带做抗阻训练。最好找专业康复医师订个性化方案,别自己瞎拉肩膀,避免拉伤。
肩周炎的恢复需要耐心,搞懂背后的变化,科学应对,才能慢慢把肩膀的活动度和力气找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