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痛别急着贴膏药,教你三招区分肩周炎和肩损伤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09-18 17:01:28 - 阅读时长3分钟 - 1487字
通过年龄特征、疼痛规律、活动表现、伴随症状四大维度建立科学鉴别体系,配合影像学检查可准确识别肩部疾病,避免误诊误治,指导针对性康复训练
肩周炎肩袖损伤肩关节活动度影像学检查康复训练运动损伤中老年保健肩臂麻木静息痛肩关节镜
肩痛别急着贴膏药,教你三招区分肩周炎和肩损伤

肩部疼痛是生活中很常见的问题,想要选对治疗方法,先得把肩周炎和肩袖撕裂、关节脱位这类肩部结构损伤区分开。下面从几个方面帮大家理清鉴别要点,再说说对应的应对方法。

看年龄:发病群体不一样

肩周炎更爱找45-65岁的人,随着年龄增长,关节囊会慢慢退化,再加上长期劳损(比如总干重活、姿势不对),得肩周炎的风险就变高了。而肩袖撕裂、关节脱位这些运动损伤,更常见于青壮年——特别是经常做力量训练(比如举哑铃)、对抗性运动(比如篮球、足球)的人,运动中的牵拉、撞击容易伤到肩部结构。

看疼痛:疼的规律不一样

肩周炎的疼是分阶段的:一开始是晚上隐隐作痛,翻个身、抬胳膊时更厉害;到中期,疼得没规律,连穿衣服、梳头发都受影响;晚期会变成“冻结肩”,肩膀像被冻住一样,想动都动不了。
肩袖损伤的疼是持续的,就算坐着不动也会疼,晚上躺着时更明显——比如侧睡压到受伤的肩膀,能疼得醒过来。

看活动:能不能动的方向不一样

肩周炎早期就会有特定方向的活动受限:比如想梳头发得外旋肩膀,这时候会觉得“卡着疼”,根本做不了;但往前举胳膊(比如够高处的东西)还相对能行。越往后,肩膀各个方向都动不了多少,连端杯子、系腰带都费劲。
肩袖损伤的人还能做部分动作,但抬胳膊时没劲儿——比如举重物,胳膊刚抬到一半就软下来;不过外旋肩膀的功能相对好一些,比如转手拧毛巾还能做。

看神经:有没有麻木、无力不一样

单纯的肩周炎一般不会有神经症状,顶多是肩膀周围疼。如果肩膀或胳膊出现放射性麻木(从肩膀麻到手指),连拿筷子、扣扣子这类精细动作都做不好,得警惕颈椎病、神经卡压或臂丛神经损伤——这种神经引起的疼,通常还会伴随胳膊没劲儿、反应变慢(比如别人碰你胳膊,你觉得“反应迟钝”)。

做检查:该选哪种影像?

如果症状不典型(比如又疼又麻,分不清问题),或在家养了2周没好转,就得做影像学检查:超声能动态看肩袖肌腱是不是完整、运动时有没有“卡壳”;核磁共振能查到关节囊增厚、粘连这些肩周炎特有的变化;X线可以排除骨头骨折、增生或肌腱钙化;关节造影能评估关节腔大小和滑膜情况——这些检查帮医生精准判断问题。

选治疗:针对性才有效

确诊后得“对症下药”:

  • 肩周炎:重点是恢复关节活动度,推荐爬墙运动(面对墙,手指沿墙面慢慢往上爬,每天多爬一点)、用棍棒做牵拉操(双手握长棍,慢慢往上举、往两边拉),坚持练能松开“冻结”的肩膀。
  • 肩袖损伤:得练肌力,比如用弹力带做抗阻练习(把弹力带一头固定,另一头握在手里,慢慢外旋、内旋肩膀),强化肩袖肌肉——肌肉强了才能稳定肩膀,减少疼痛。
  • 急性损伤:刚摔扭到肩膀,要记PRICE原则:用吊带保护受伤肩膀,别再动;休息1-2周;受伤48小时内冰敷(冰袋裹毛巾敷,每次15-20分钟);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别太紧);把胳膊抬高(用枕头垫着),减少肿胀。
  • 慢性劳损:长期打字、搬重物导致的肩疼,可用热毛巾敷或烤灯烤,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最后提醒几点:肩膀持续疼超过2周没好,一定要及时去骨科或康复科就诊——别拖着,越拖越难好。别找不专业的人推拿按摩,尤其是肩袖损伤的人,用力按可能加重撕裂。现在微创肩关节镜手术能精准修复损伤,术后配合康复训练,大部分人能恢复正常功能。平时预防要注意:坐时别弯腰驼背,别总用一只胳膊提重物(单肩包换着背),运动前充分热身(转肩膀、扩胸10分钟),减少肩部损伤风险。

总之,肩膀疼不是小问题,先分清是肩周炎还是结构损伤,再针对性治疗。早干预、找专业医生,配合正确康复训练,才能更快恢复肩膀功能——毕竟肩膀要帮我们做很多事,得好好爱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