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撞击别大意:三观三查黄金48小时急救法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10-22 13:10:56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53字
通过系统解析后脑勺撞击后的临床表现,区分头皮损伤与颅脑损伤的鉴别要点,提供实用的家庭观察指南和就医决策标准,帮助公众正确应对头部外伤风险。
后脑勺摔伤头皮血肿颅脑损伤对冲伤脑震荡意识障碍呕吐症状瞳孔观察应急处理神经外科头部外伤迟发性出血冷敷技巧症状监测
头部撞击别大意:三观三查黄金48小时急救法

人的头皮血管分布密集,撞到头后容易出现局部血肿,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肿包”。但相比表面的肿包,更要警惕的是可能隐藏的颅内损伤——比如后脑勺被撞时,大脑会在颅腔里产生相对晃动,导致前额叶(额头后面的脑组织)和颞叶(太阳穴附近的脑组织)出现“对冲伤”。这种损伤就像撞东西时的反作用力,外表看着好好的,内部组织可能已经受了伤。

撞到头后,重点要观察三个核心指标:意识状态、神经反应和生命体征。撞后的24小时是关键期,如果出现头痛越来越剧烈、喷射状呕吐(不是普通的吐,而是像喷泉一样猛地喷出来)、反应迟钝或者一直嗜睡(叫都叫不醒),这些都是颅内压升高的危险信号,得赶紧重视。还有瞳孔的变化也很重要:正常情况下,两边瞳孔应该一样大(直径大概2-4毫米),用手电筒照的时候会快速收缩。如果发现一侧瞳孔突然变大,或者照光的时候没反应,一定要立刻送急诊,这可能是颅内损伤的紧急信号。

处理肿包要遵循“间断冷敷”的原则:撞后的前6小时,用冰袋裹上毛巾敷在肿的地方,每次敷15分钟以内,间隔1-2小时再敷一次。记住别让冰块直接接触皮肤,不然容易冻伤;如果有凝血功能障碍(比如经常流鼻血止不住),就别用冷敷了。等到48小时后,可以换成温热敷来促进血肿吸收,但老人或者糖尿病患者要特别小心,因为他们的皮肤和组织修复能力可能比普通人弱,热敷温度别太高。

影像学检查(比如CT)要坚持“动态监测”:就算第一次检查没发现问题,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有些颅内出血会在伤后6-24小时才慢慢显现。医生会根据受伤的严重程度,安排合适的复查时间,就像监测精密仪器的运行状态一样,盯着病情变化。

家庭护理要做好“标准化观察”,可以用“意识-运动-反射”三级评估法:每小时记录一次伤者的睁眼反应(能不能自己睁开眼)、语言应答(能不能正常说话、回答问题)和肢体活动(手脚能不能动、力气够不够);再观察瞳孔对光反射(用手电筒照有没有收缩)和平衡能力(让伤者闭着眼睛双手平举,看会不会晃得厉害)。如果是婴幼儿,还要注意吃奶后的反应——比如有没有异常哭闹、不肯吃奶,这些可能是不舒服的信号。

特殊人群得特别留意风险:婴幼儿的颅缝还没完全闭合,颅内压升高的表现可能不典型,比如不会说头痛,只会哭闹;老年人因为脑萎缩,颅内空间相对大一些,初期症状可能不明显,容易被忽视;正在吃抗血小板药物(比如预防血栓的药)的人,出血风险会增加,哪怕只是轻微撞击,也可能比普通人更容易出现颅内出血。这些人群就算撞得轻,也一定要去医院做专业评估。

平时的防护要融入日常生活细节:浴室地面铺防滑垫,避免洗澡时滑倒;楼梯转角安装双侧扶手,上下楼更稳;骑电动车必须戴符合安全标准的头盔——研究显示,规范佩戴头盔能显著降低颅脑损伤的风险;老人居家环境要做“防跌倒改造”,比如把地上的电线、杂物清走,把灯光调亮,避免看不清路摔倒。

应对头部外伤要建立“科学判断体系”,记住“三观三查”原则:观察意识状态(有没有昏迷、反应慢)、观察瞳孔变化(有没有变大、对光没反应)、观察肢体活动(能不能正常动);核查呕吐频率(是不是喷射状、次数多不多)、核查头痛进展(是不是越来越痛)、核查血肿动态(肿包有没有越来越大)。只要出现任何一项异常,都要及时到神经外科就诊,让专业医生评估,才能确保神经系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