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是阵发性打喷嚏、鼻子痒、流清水样鼻涕和鼻塞。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患病率已达18.1%,主要由环境因素与遗传易感性相互作用引起,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病,会显著影响生活质量。
致病机制与过敏原特征
过敏性鼻炎属于I型变态反应,是IgE抗体介导、肥大细胞释放炎症物质引发的过敏反应。不同地区过敏原差异明显:
- 南方以尘螨过敏为主,占当地过敏人群的67.3%;
- 北方花粉症更常见,春季是树木花粉,夏秋季是草类花粉;
- 城市PM2.5颗粒会附着过敏原,增强其穿透鼻黏膜的能力。
综合防治体系构建
环境控制策略
- 空气净化:实验室检测显示,HEPA滤网能让室内过敏原浓度降低42%;
- 卧室管理:定期用60℃以上热水清洗床品,使用防螨材质的床上用品;
- 花粉防护:早上6-9点是花粉浓度高峰,尽量减少外出;驾车时关闭车窗。
药物治疗方案
- 抗组胺药物:二代抗组胺药效果较好,部分人可能出现嗜睡等副作用;
- 鼻用糖皮质激素:需连续用药2周以上才起效,新型制剂能提高药物在鼻黏膜的附着效率;
-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合并下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气喘)的患者效果更明显,用药期间需观察神经系统反应。
鼻腔护理方法
生理盐水冲洗鼻腔能提升症状缓解率45%,推荐这样用:
- 冲洗量:每侧鼻腔200-500ml;
- 水温:32-34℃(接近体温);
- 频率:每天1-2次。
含微量元素的海盐冲洗液,能帮助改善鼻腔纤毛的清扫功能。
特异性免疫治疗
如果只对一种过敏原过敏,可考虑舌下含服脱敏疗法。临床研究显示:
- 坚持3年疗程,70%患者能实现5年以上无症状;
- 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 治疗期间要监测过敏反应。
认知误区辨析
常见错误认知及正确解释:
- “症状缓解就停药”:鼻用激素需用够整个过敏季节,突然停药容易导致症状反弹;
- “药物会成瘾”:规范用药不会形成依赖;
- “怀孕绝对不能用药”:部分抗组胺药在妊娠晚期可谨慎使用。
就诊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 常规治疗2周无效;
- 嗅觉明显下降;
- 持续头痛/耳闷超过10天;
- 儿童出现睡眠障碍或学习注意力下降。
近年来生物制剂为顽固病例提供了新选择,但需严格评估适应证。患者可以记症状日记,定期做过敏原检测,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防治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