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发生和多种明确的危险因素叠加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尤其是母婴传播感染的人群,肝癌发病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很多。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肝癌风险是未携带者的10-25倍,而且发病年龄明显提前。
长期过量饮酒(每天酒精摄入超过40克)的人要警惕酒精性肝病进展,其中约8%-12%可能发展成肝癌。值得注意的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肝癌风险是健康人的2.8倍,这和代谢综合征的高发关系很大。
接触环境致癌物的人要重点注意黄曲霉毒素,这种物质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归为Ⅰ类致癌物(明确致癌)。有肝癌家族史的人(比如一级亲属中有2个以上肝癌患者),风险是普通人的3.4倍,建议从40岁开始加强监测。
建议高危人群做规范化监测:每6个月做一次肝胆超声,同时查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和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要注意,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准确性,但单独一个指标异常不能确诊肝癌。
二、肝癌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规范
现在肝癌诊断需要多种影像学技术配合。腹部超声是初筛常用工具,能查出65%-75%直径超过1cm的病灶,但结果受医生经验和肝脏本身条件影响。如果超声发现可疑病灶,用多期增强CT(包括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加肝脏特异性磁共振成像(HBP期),诊断准确率能超过90%。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能清楚显示肿瘤的血流情况,典型表现是“快进快出”(动脉期快速强化,门静脉期或延迟期快速消退)。增强CT在评估肿瘤和重要血管的关系、门静脉有没有被侵犯方面有独特优势。复杂病例用三维重建技术,能精确显示肿瘤的位置,给手术方案提供解剖参考。
肿瘤标志物要注意动态监测的价值。约60%-70%的肝细胞癌患者会出现AFP持续升高,而CA199更能提示胆管细胞癌。要注意,标志物水平和肿瘤大小的关系因人而异,得结合影像学结果一起判断。
三、疑难病例的诊断策略
如果常规检查没法明确诊断,要按步骤做进一步检查。PET-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敏感性不高,但能很好评估全身有没有转移。对于直径1-2cm的不确定病灶,建议间隔3-6个月再做影像学随访。
病理诊断是确诊肝癌的“金标准”,但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做。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的准确率有85%-90%,但有不到0.5%的风险会导致肿瘤种植转移。建议去经验丰富的医院做,用同轴穿刺技术能减少并发症。如果多学科会诊(MDT)还没法确诊,可以考虑腹腔镜下探查活检。
四、科学防治的循证医学实践
早期诊断能明显提高生存率。定期筛查的人里,57%的肝癌能在可以手术切除的阶段被发现,5年生存率能达到50%-70%。手术切除还是首选治疗方法,射频消融作为局部治疗,对小肝癌效果明确。
预防措施对公共健康很重要。新生儿打乙肝疫苗已经让肝癌发病率下降了37%;慢性乙肝患者规范抗病毒治疗,能降低49%的肝癌风险。生活方式上,控制体重(BMI<25)、少喝酒(男性每天不超过25克酒精,女性不超过15克)、不吃霉变食物,都能有效降低肝癌风险。
建议40岁以上男性、乙肝携带者、肝硬化患者等重点人群,每年至少做两次筛查(间隔6个月),项目包括肝脏超声、AFP、AFP异质体和异常凝血酶原。丙肝感染者、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等特殊人群,要做个性化监测。
总之,肝癌的发生和乙肝、酒精、肥胖、黄曲霉毒素、家族史等多种因素相关,高危人群定期筛查是早期发现的关键;诊断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疑难情况可能需要病理活检;早期干预和规范治疗能显著改善预后,而接种乙肝疫苗、治疗慢性肝病、调整生活方式是重要的预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