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管着解毒、合成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等关键功能。现代生活里的熬夜、喝酒、吃太多高脂食物这些习惯,可能慢慢给肝脏“添负担”,定期评估肝功能也就成了健康管理的重要环节。完整的肝功能评估要结合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症状分析,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血液检查。
肝功能检测的三大核心指标体系
肝功能检测主要看三类指标,分别反映肝脏不同方面的状态:
1. 胆红素代谢情况
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是胆红素代谢的核心指标。总胆红素如果超过34μmol/L,可能会出现肉眼能看到的黄疸(皮肤、眼睛发黄);要是直接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比例超过60%,可能是胆汁排不出去堵在里面了;而间接胆红素一直高,得考虑是不是有溶血性疾病或者遗传性的Gilbert综合征。
2. 蛋白合成能力
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白球比值(白蛋白/球蛋白)能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白蛋白水平低于35g/L,说明肝细胞合成蛋白的能力下降了;球蛋白异常升高常见于慢性肝病引起的免疫紊乱;如果白球比值倒过来(小于1),往往是肝硬化加重的信号。
3. 肝细胞损伤的“信号灯”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ALT和AST的比值如果超过1.5,更偏向是肝细胞本身的损伤;GGT一直高的话,要重点看看是不是酒精性肝病或者药物伤了肝。
不同人群该多久查一次肝功能?
肝功能检查频率得根据个人健康状况调整:
- 健康成年人:每年体检时查一次基础肝功能就行;
- 有非酒精性脂肪肝或轻度转氨酶异常的人:每3-6个月复查一次;
- 慢性肝病患者(比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每1-3个月监测一次;
- 急性肝损伤或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按医生要求每周到每月动态检查;
特别提醒:如果在吃可能伤肝的药(比如抗结核药、抗癫痫药),要根据说明书和医生建议增加检查次数。
肝癌要怎么早筛查?
肝癌早期没明显症状,得结合“标志物+影像学”一起查:
1. 血清标志物
甲胎蛋白(AFP)是目前最常用的肝癌筛查指标,但要注意,约30%的肝癌患者AFP可能还是正常的。如果同时查AFP-L3%异质体(AFP的一种特殊类型)和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能提高早期发现的概率。
2.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是初筛的好工具,能检出直径超过2cm的病灶;如果是高危人群或者超声查着有问题,建议再做增强CT或肝脏特异性MRI,必要时加做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能到90%以上。
3. 高危人群要重点盯
慢性乙肝/丙肝病毒携带者、肝硬化患者、有肝癌家族史的人,建议每6个月做一次“AFP+腹部超声”联合筛查,再根据个人风险决定要不要加做其他影像学检查。
科学护肝的5个日常习惯
- 控制喝酒量:男性每天酒精别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大概是一瓶350ml啤酒或者150ml红酒的量),对乙醇敏感的人得严格戒酒;
- 调整饮食结构:推荐地中海饮食,多吃深海鱼、坚果、橄榄油,少吃红肉(比如猪肉、牛肉)和精制碳水(比如白米饭、白面包),能帮着改善脂肪肝;
- 坚持运动: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能降低约30%的脂肪肝风险;
- 不乱吃药:别自己吃成分不明的中成药、保健品或减肥药,用处方药时要注意说明书里的“肝毒性”提示;
- 睡够睡好:保持规律作息,每天睡7-9小时,晚上11点前进入深度睡眠,肝脏代谢效率能提高约60%。
最后要提醒的是,每天喝含糖饮料超过500ml的人,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会增加85%。护肝不是“突击行动”,要融入日常习惯里,定期查肝功能才能早发现问题。如果发现指标一直异常,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找原因,别自己乱吃药或者拖着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