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时不少人会遇到耳朵疼、嗓子哑的情况,其实这些都和感冒引发的黏膜肿胀、通道堵塞有关,学会正确应对能少遭罪。
感冒引发的耳朵疼,大多和鼻咽部的“小通道堵了”有关。我们的鼻腔后部和中耳之间,有一条叫“咽鼓管”的通道,就像连接两者的“小水管”,负责平衡中耳压力。感冒时,鼻咽部黏膜肿胀,会把这条“小水管”堵上;再加上鼻腔分泌物增多,中耳里的压力没法正常调节,鼓膜就像被抽了气的皮球一样往里陷,于是出现胀胀的疼痛感。如果细菌趁机进入中耳,还会引发中耳炎,导致耳朵持续钝痛,严重时甚至流脓。
自救指南:1. 洗澡时用热毛巾敷耳朵,能缓解肿胀带来的疼痛;2. 鼻塞时别捏着双鼻鼓气,试试吞咽口水或嚼东西,帮助平衡耳压;3. 睡觉垫高枕头,减轻头部充血和压力;4. 含无糖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若疼痛超过3天未缓解,或伴随听力下降,要及时就医排除中耳积液风险。
感冒后的声音嘶哑,主要是声带水肿导致的。病毒侵袭会让声带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液渗出,声带像泡发的海绵一样肿胀。这时声带闭合不全,振动频率改变,说话就会变成“鸭公嗓”。强行发声会加重黏膜损伤,延长恢复时间。
护嗓秘诀:- 用耳语代替正常说话,减少声带负担;- 将苹果切薄片含在口中,刺激唾液分泌润喉;- 用保温杯装温水少量多次饮用,避免刺激声带;- 使用加湿器,维持室内湿度在40%-60%。若声音嘶哑超过10天未改善,需排查声带小结等器质性病变。
科学应对感冒并发症,要遵循3个原则:1. 轻擤鼻涕:按住一侧鼻孔轻轻吹气,避免病菌被压入中耳;2. 控制液体温度差:饮用的液体温度差不超过15℃,防止冷热刺激引发血管痉挛;3. 保持鼻腔湿润:可用玻璃瓶装温水倒插吸管的简易方法,维持鼻腔湿度。
危险信号识别: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耳朵疼伴随眩晕或耳鸣;- 声音嘶哑同时吞咽困难;- 单侧耳痛伴持续高热;- 儿童感冒后频繁抓耳、哭闹。
研究显示,感冒初期用生理盐水鼻腔冲洗,能降低中耳炎发生风险,每次冲洗量不少于200ml,水温控制在32-34℃(接近体温)。保护声带方面,短期使用含锌含片可能缩短恢复时间,但连续使用不超过5天。
总之,感冒虽常见,但耳朵疼、嗓子哑这些并发症不可忽视。先尝试居家缓解方法,若出现危险信号及时就医,同时注意用生理盐水洗鼻、科学护嗓,就能有效减少感冒带来的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