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感冒是大家都经历过的小毛病,但不少人感冒后会出现耳鸣、耳闷、听东西模糊,其实这可能是连接鼻咽部和中耳的“咽鼓管”出了问题——感冒病毒感染鼻咽部黏膜,让咽鼓管里的纤毛没法正常摆动,中耳腔的气压平衡被打破,像被真空密封住一样,就会引发这些症状,医学上叫“咽鼓管功能障碍”。
应对这种由咽鼓管功能障碍引起的持续性耳鸣,需要一步步来,从简单调整到专业干预,分五大层级:第一级是环境优化,把室内湿度维持在40%~60%,同时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能有效缓解黏膜水肿;第二级是体位调节,试试“低头吞咽法”——身体前倾15度,做吞咽动作,帮助中耳里的分泌物引流;第三级要及时检查,如果症状超过8周还没好,一定要去耳鼻喉科做专业检查;第四级是医生指导下的药物干预;第五级则是物理治疗或康复训练。
要明确病因,医生常用三个核心检查:耳内镜能直接看到鼓膜有没有琥珀色积液;纯音听力测试可以定位是不是传导性听力损失(比如声音传不到内耳);声导抗检测能量化咽鼓管的开放功能。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顽固性耳鸣患者的中耳里可能有积液,这时候需要通过鼓膜穿刺抽液才能确诊。
药物干预要对准病因:在医生指导下,有些药物能稀释中耳分泌物,让它更容易排出来;如果同时合并过敏性鼻炎,有些药物能同步控制鼻子和上下呼吸道的炎症。一定要记住,减充血剂的使用时间不能超过7天,否则可能引发药物性鼻炎;还有研究显示,联合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能更好地改善咽鼓管的开放效果。
物理治疗也有了新方法,除了传统的咽鼓管吹张术,现在推广的“经鼻球囊扩张技术”更精准——通过导管把微型球囊送到咽鼓管狭窄的部位,用特定压力扩张,术后配合鼓膜置管(在鼓膜上放个小管子)改善中耳通气。临床数据显示,这种疗法的复发率比较低。
症状缓解后,康复训练也不能少,要循序渐进帮咽鼓管恢复功能。推荐“吞咽-捏鼻-鼓气”组合训练:每天做3次,闭着嘴捏紧鼻子鼓气,直到耳朵里有发胀的感觉,保持15秒后咽一口温水;还可以通过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但要控制单次训练时长,避免过度气压损伤鼓膜。
感冒后的耳鸣、耳闷可别不当回事,背后往往是咽鼓管“通气功能”出了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先从调整环境湿度、试试低头吞咽这样的简单方法开始,如果症状超过8周一定要及时就医;确诊后配合医生的药物或物理治疗,症状好转后坚持康复训练,才能帮咽鼓管恢复正常通气,减少复发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