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里常遇到持续咳嗽的患者问:“我到底是肺炎还是肺结核啊?”这两种呼吸系统疾病症状有点像,但病因、发展过程和治疗办法其实差很多。据国家卫健委监测,肺结核早期误诊率一直保持在20%-30%,说明大家很需要了解怎么区分这两种病。
病原与病程:感染机制的本质差异
肺炎主要是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急性肺泡炎症,常见的比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起病特别快,典型症状是高烧(体温常超过38.5℃)、咳铁锈色痰,还会胸痛。而肺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病程比较长,典型症状是连续干咳超过2周,下午有点低烧(37.5-38℃),晚上睡觉出汗,还有体重慢慢下降。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结核病报告》说,大概40%的第一次看肺结核的患者,之前自己吃过药但没好。如果有这些情况要注意:突然高烧加胸痛,先考虑肺炎;长期咳嗽还瘦了,得查是不是结核。
实验室检查:病原检测的技术差异
诊断肺炎主要靠痰培养和血常规,能很快查到常见的致病菌。确诊肺结核要做痰涂片抗酸染色、结核菌培养或者分子生物学检测,比如Xpert MTB/RIF技术,能把诊断时间从几周缩到2小时,还能一起查有没有对利福平耐药。
这些高风险的人最好主动查结核:和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过的;免疫力低的(比如糖尿病、HIV感染者);长期用免疫抑制剂的。
影像特征:结核灶的临床解读
做胸部CT发现“结核灶”,得结合临床情况一起看。结核灶分三种:1. 活动性的:肺上叶或者下叶背段有浸润影,还有空洞;2. 亚急性的:有结节影,周围还有“卫星灶”;3. 陈旧性的:钙化或者纤维条索样的影子,边界很清楚。
北京协和医院影像科研究发现,健康体检的人里大概15%有陈旧性结核灶,这种不用特殊治疗,但要定期复查。
治疗策略:疗程与原则的关键区别
肺炎治疗要“早用、足量、联合用药”,常见的细菌性肺炎,规范用抗生素3-5天就能退烧,疗程一般7-14天。肺结核治疗得严格“长期、联合、规律”用药,标准方案是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种药,疗程分强化期(2个月)和巩固期(4-7个月)。
治疗期间要注意药物副作用:每周查肝肾功能;留意有没有视神经炎之类的问题;定期复查痰里的结核菌有没有转阴。
预防措施:构建多维度防护体系
- 打疫苗:新生儿打卡介苗能有效预防儿童重症结核,15岁以下没打的可以补种;
- 环境注意:房间多通风,有呼吸道症状的人戴口罩;
- 补营养:每天吃够蛋白质(每公斤体重1克),补充维生素D;
- 健康生活: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糖尿病患者要把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
就医指征:把握疾病预警信号
有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 咳嗽或胸痛超过2周不好;
- 咯血或者痰里有血;
- 不明原因体重下降(6个月内掉了超过10%);
- 发烧超过1周;
- 呼吸困难,影响日常活动。
其实不管是肺炎还是肺结核,早发现早治疗都很重要。研究显示,规范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完成疗程后治愈率能达到90%以上。早诊断能大大降低传染性,治疗2周后,结核菌量能减少80%。平时多注意预防,有不舒服及时就诊,就能更好地保护肺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