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盆腔放疗的患者里,大概70%到8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道损伤。放射性直肠炎是放疗常见的并发症,治疗效果和病情阶段、患者本身的健康状况以及是不是按要求治疗都有很大关系。急性期患者按规范治疗后,症状缓解的比例能达到65%到75%;慢性期就得靠长期管理来控制病情发展。
饮食干预:基础治疗的重要环节
肠道黏膜受损的时候,合理调整饮食能有效减轻症状。研究建议吃“三低一高”的食物:低纤维(每天吃不到10克)、低乳糖(每天不超过12克)、低脂肪(每天少于40克),再加上高蛋白(每公斤体重吃1.2到1.5克)。具体吃的时候,像芹菜、竹笋这类高纤维蔬菜要做成泥;用南瓜泥、胡萝卜羹代替粗粮;全脂牛奶换成低脂酸奶;红肉换成清蒸鱼片这类容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每天要喝够1500到2000毫升的水,别喝含咖啡因的饮料。
药物治疗:基于病情分级的阶梯方案
现代医学有分层治疗的方法:轻度患者一般推荐局部用药,这类药物能在受损的肠黏膜上形成保护屏障,空腹用效果更好;中重度患者需要联合用药,比如有的药物能调节肠道炎症反应,益生菌能帮忙调整肠道菌群平衡,还有的药物能减少肠道分泌。临床试验显示,加用益生菌能让症状缓解的时间缩短约28.6%。
物理治疗:难治性病例的突破方向
对于药物控制不好的患者,新型物理疗法有了不少进展。高压氧治疗是让患者在高压环境下吸氧气(比如2.5个大气压,每次90分钟,每周3次),能促进血管新生,改善组织缺氧,研究发现做6周后,60%的患者排便次数能减少一半。内镜下的氩离子凝固术(APC)能精准处理出血的地方,做完后要禁食24小时,还要注意有没有穿孔的风险。干细胞移植技术已经到了II期临床试验阶段,用自己骨髓里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明显改善慢性放射性损伤。
全程管理:建立多维度监测体系
治疗后的长期管理对恢复很重要。建议患者建一个“肠道健康档案”,每天记一下吃了什么、症状怎么样、用了什么药。随访内容包括:每3到6个月做一次肠镜,看看黏膜愈合得怎么样(用Rutgeerts评分评估);每年做一次肠道通透性检测(查乳果糖和甘露醇的比值)。研究发现,坚持补充谷氨酰胺(每天每公斤体重0.3克),能把复发的风险降低37.2%。
治疗方案得由多学科团队评估,比如消化科、肿瘤科和营养科的医生一起商量。要小心非正规渠道宣传的“特效方法”,有些没经过验证的疗法可能加了糖皮质激素,长期用反而会加重肠道损伤。治疗期间如果出现一直便血、电解质紊乱或者肠梗阻的迹象,要赶紧转到专科中心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