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腹泻是生活中常见的肠道问题,虽然大多能自行恢复,但应对不当可能加重不适或引发脱水等并发症。下面给大家讲讲科学应对的五步方案,帮你缓解症状、预防危险。
第一步:别着急用止泻药,找准时机更重要
刚拉肚子的时候,别急着吃止泻药——腹泻其实是身体在“自我清理”,把肠道里的病毒排出去,过早止泻反而可能延长病程。如果拉得越来越频繁(比如一小时拉好几次),或者已经有点脱水(比如口干、尿比平时少),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点吸附剂类药物(比如有些矿物类药物能在肠道表面形成保护屏障),但一定要听医生的。要是同时发烧超过38.5℃、大便带血,赶紧去医院排除细菌感染,这时候绝对不能用止泻药。
第二步:补电解质比多喝水更关键
拉肚子会丢很多水和钠、钾这些“电解质”,光喝白开水没用,反而可能加重电解质紊乱。如果只是轻度脱水(口干、尿少),就“少量多次”喝电解质补充液(选含钠、钾的);要是脱水更严重(比如皮肤捏起来半天不回弹、眼窝陷下去),得用口服补液盐——世卫组织推荐的低渗补液盐比老配方吸收更好,但一定要按说明书冲调,别自己加水量。
第三步:吃饭要“循序渐进”,别急于补营养
拉肚子厉害的时候,先吃“BRAT饮食”——就是香蕉、白米饭、苹果泥、烤吐司,这些低纤维、好消化的食物能维持营养,不会给肠胃添负担。等拉肚子减轻了(比如一天拉3次以内),再慢慢加南瓜泥、煮软的鸡胸肉、蒸蛋这些食物。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补点锌,帮肠道黏膜修复。另外,每次吃饭前先喝口温水或淡盐水,让肠胃“预热”一下,避免冷/热食物刺激肚子抽痛。
第四步:分清病毒类型,别乱吃抗生素
大多数病毒性腹泻能自己好,但用快速检测试纸能大概查出是哪种病毒——轮状病毒主要找小朋友(比如婴幼儿秋季腹泻),诺如病毒容易在学校、幼儿园传染(比如集体呕吐、拉肚子)。检测结果能帮医生判断要不要用调节免疫力的药,但抗生素对病毒没用,自己乱吃会杀死肠道里的有益菌,反而加重腹泻。
第五步:居家护理要“讲卫生、调环境”
家里温度别忽冷忽热(比如空调开太低),不然容易诱发肠痉挛(肚子抽着痛)。可能被污染的地方(比如马桶圈、门把手、小朋友的玩具)要用含氯消毒液(比如84)擦,餐具得用开水煮15分钟以上。拉肚子期间别喝牛奶、吃酸奶(乳糖可能加重腹泻),可以吃点益生菌调调肠道菌群——有研究说,特定比例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组合,能帮肠道黏膜修复。处理大便、呕吐物时要戴手套,用含氯消毒液泡15分钟以上再冲,别直接接触。
这些情况必须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别扛着,立刻去急诊:
- 持续高烧超过3天不退;
- 精神不好(比如迷糊、嗜睡、喊不醒);
- 6小时以上没小便,或尿色深黄;
- 肚子痛得直不起腰,或大便带血;
- 小宝宝出现囟门凹陷、哭时无泪、皮肤皱巴巴(严重脱水)。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平时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用肥皂搓20秒以上,尤其是饭前便后);食物要煮熟(比如肉、蛋要彻底煮透),生熟分开切(别用切生肉的刀再切水果);小朋友可以按免疫程序打轮状病毒疫苗,能降低重症感染的风险。
病毒性腹泻虽然能自己好,但按这五步来做,能有效缓解难受的感觉,还能预防脱水、电解质紊乱这些危险并发症。比起乱吃药,正确认识腹泻更重要——知道什么时候该补电解质、什么时候该去医院,比盲目用止泻药管用得多。在家的时候可以记记症状变化(比如拉了几次、有没有发烧、尿多不多),去医院时能给医生参考。保持科学的应对方式,才能更快好起来,也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