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突然觉得耳朵像塞了团棉花,脑袋闷闷胀胀,甚至有点反胃?这可能是耳朵在发出“感染警报”。不少成年人都有过类似的晨起不适,其实是耳部感染在作怪,要是没重视,部分还会发展成慢性中耳炎。
感染引发的连锁反应
耳朵感染最危险的是连累“咽鼓管”——它像条连接中耳和鼻咽部的“小管子”。要是这条管子被炎症堵住,中耳里会变成“真空”,鼓膜内外压力差变大,直接压迫三叉神经的耳支,就会扯着脑袋疼。
要是内耳的平衡系统被炎症刺激,负责感知位置的半规管会给大脑发“乱信号”。大脑处理不了这么多混乱信息,就会激活身体的自主神经,出现恶心、呕吐、出冷汗等症状,跟晕车晕船的感觉差不多。
三大感染诱因
- 病毒作乱:流感病毒之类的会顺着咽鼓管“爬”进中耳,差不多一半的急性中耳炎都是它引起的;
- 细菌搞事:有些细菌会在中耳里形成“保护膜”,连抗生素都难穿透;
- 过敏惹祸:有过敏性鼻炎的人,鼻黏膜容易肿,咽鼓管没法正常打开。
长期戴入耳式耳机也会改变中耳的小环境,让细菌病毒更容易繁殖,最好每用1小时就摘下来通通风。
自查与就医提醒
有以下情况一定要尽快看医生:
- 一只耳朵闷堵超过2天没好转;
- 头痛跟着姿势变(比如弯腰时更疼);
- 听力明显下降,像隔着墙听人说话;
- 耳鸣是高频的,像金属摩擦声。
千万别自己乱滴耳液!有些滴耳液含刺激成分,乱用会把鼓膜伤得更厉害,一定要让医生检查完再决定怎么治。
分阶治疗办法
现在治疗分三步:
- 保守处理:用鼻用激素喷雾加抗组胺药,缓解咽鼓管水肿;
- 物理干预:通过咽鼓管吹张术用正压通开堵塞的管子,成功率有七成多;
- 手术治疗:老反复的患者可以做鼓膜置管术,明显减少感染次数。
抗生素得医生根据情况选,具体方案一定要听耳鼻喉科医生的。
预防感染的五要点
- 护理鼻腔:定期用生理盐水冲鼻子,把粘在上面的细菌病毒冲掉;
- 多嚼多咽:坐车时嚼嚼口香糖,帮咽鼓管打开;
- 选对耳机:尽量用开放式耳机,别让耳道老闷着;
- 调节湿度:家里湿度保持在合适范围,细菌病毒不容易存活;
- 增强免疫:按时打流感疫苗,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
特别提醒:小朋友的咽鼓管更平,游泳后要注意排耳水。可以用单脚跳法:进水耳朝下,同侧脚跳10次,促进水排出。
耳部感染像藏在身体里的“小炸弹”,早识别是关键。要是耳朵发出这些“求救信号”,赶紧就医检查,才能避免听力永久损伤。记住,耳朵的警报永远值得认真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