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突然一阵阵跳痛,还带着“咚咚”的搏动感,不仅让人难受,还可能影响吃饭、睡觉这些日常小事。其实这种情况和多种耳部问题有关,早学会正确应对,能帮我们避开听力损伤的风险。
耳垢别乱掏!这些误区要避开
耳垢(医学上叫耵聍)不是“脏东西”,反而像耳道的“保护盾”——能挡住灰尘、细菌,还能润滑耳道。但很多人爱用棉签、挖耳勺乱掏,反而容易出问题:有研究说,40%的耳痛患者都有过度掏耳的习惯。要知道,耳道皮肤薄得只有0.1-0.2毫米,用硬东西掏很容易划破黏膜,甚至把耳垢推得更深,堵在里面形成“耳垢栓塞”。如果觉得耳朵闷、听不清,别自己瞎弄,优先找医生用温水冲耳道之类的专业方法处理。
耳朵又红又肿?警惕外耳道炎
如果耳道变得又红又肿,摸起来发烫、发痒,还流出脓一样的分泌物,要小心是外耳道炎。最近研究发现,经常去公共泳池、澡堂的人,得这个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15%——可能和水里的细菌耐药有关。这种炎症最典型的表现是:扯一下耳廓就痛,嚼东西时痛得更厉害。治疗要听医生的用抗菌滴耳液,关键是得让耳道保持干燥,别再进水。
感冒后耳朵闷?小心中耳炎
感冒后觉得耳朵像塞了一团棉花,听声音变小,要警惕中耳炎——统计显示,70%的孩子5岁前得过急性中耳炎,成人也有12%的发病率。主要是因为感冒时鼻子堵了,连接鼻子和耳朵的咽鼓管不通,导致中耳里压力变低,引发炎症。如果没及时处理,可能会影响听力。治疗要配合用鼻腔喷雾改善通气,严重的可能需要医生做鼓膜穿刺,把中耳里的积液抽出来。
耳痛多久要去医院?这些检查要做
如果耳痛持续超过24小时,别硬扛,建议去医院做耳内镜检查。根据最新的诊疗指南,专业评估要包括这几项:1. 取耳道分泌物做细菌培养,找出感染的病菌;2. 纯音听力测试(测250-8000Hz的频率,覆盖我们平时听声音的范围),看看听力有没有下降;3. 检查鼓膜有没有破;4. 反复犯耳痛的人,要做颞骨CT三维重建,排查深层问题;5. 测耳道pH值(正常是4.5-5.5,偏酸才能抑制细菌生长)。
日常护耳,记住这5条原则
- 游泳后可以用含乙醇的干燥滴耳剂(但如果鼓膜破了就不能用),帮耳道吹干;2. 耳机、耳麦的耳垫要定期消毒——每周用75%酒精棉片擦一次;3. 洗澡、洗头时用硅胶防水耳塞挡住水流,别让水进耳朵;4. 如果听力持续下降超过30天,要去做声导抗测试,看看中耳有没有问题;5. 每年去耳鼻喉科做一次耳道检查,防患于未然。
特殊人群要注意这些细节
-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耳部感染的风险会翻倍,一定要把血糖管好;
- 免疫力低的人:比如长期吃免疫抑制剂、有慢性病的人,一旦耳痛要赶紧去医院,别等;
- 孩子:不会说“耳痛”,要注意看有没有抓耳朵、老哭、不肯吃奶的情况,这些可能是耳朵不舒服的信号。
最后要提醒大家:如果耳痛超过48小时,或者同时出现头晕、脸歪(面瘫),得立刻去医院——要排除胆脂瘤型中耳炎这种严重并发症,不然可能会损伤听力甚至面神经。其实只要护理对了、及时干预,能把听力损伤的风险降低6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