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是指72小时内突然出现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常伴随耳闷胀感、耳鸣甚至眩晕。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持续上升,且越来越多年轻人受影响——约70%患者在听力骤降前,会先出现耳闷胀感这类预警信号。
为什么会得突发性耳聋?
目前医学界有三个主流推测:
- 病毒感染:约35%患者发病前得过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病毒可能通过血液或神经通路侵袭内耳;
- 血管痉挛:内耳的小血管对血压波动很敏感,一旦痉挛会导致内耳缺血受伤;
- 免疫误攻:自身免疫系统可能“认错目标”,把内耳组织当成“敌人”攻击,造成损伤。
此外,长时间戴耳机(连续超4小时)、熬夜等习惯,已被证实会增加发病风险;研究显示,经常接触噪声的人,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
出现预警信号该咋办?
如果突然觉得耳闷,要立刻做3件事:
- 停⽌用耳:别再戴耳机、听音响,避免声音刺激耳朵;
- 垫高头部:躺卧时把头部垫高,有助于改善内耳淋巴循环;
- 赶紧就医:优先选有高压氧治疗条件的医院——研究显示,高压氧联合治疗能缩短30%的治疗时间窗。
到医院后,医生会做这些检查:测纯音听力(覆盖250-8000Hz)、用声导抗看中耳功能、做头颈MRI排除听神经问题、查血流和免疫指标,还有用耳内镜看鼓膜变化。
现在怎么治?
目前常用多靶点综合治疗,比如:
- 局部抗炎: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鼓膜注射药物控制内耳炎症;
- 改善循环:用静脉药物联合口服药,帮内耳血管恢复正常功能;
- 保护神经:用营养神经的药物雾化(需遵医嘱);
- 高压氧辅助:在2倍大气压环境下吸90分钟氧,改善内耳缺氧。
研究显示,用综合治疗的患者,1个月内听力恢复30dB以上的占68%,比单一疗法效果好很多。
日常怎么预防?
要建立“防-控-治”全流程防护:
- 防噪声:用分贝仪测环境声,超过85dB(比如工地、演唱会)要戴耳塞/耳罩;
- 促循环:每天按摩耳廓到发热,促进耳朵周围血液循环;学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缓解压力;
- 护神经:补充维生素B12、镁元素,保护神经髓鞘;游泳时戴防水耳塞。
特别要记住“60-60用耳原则”:耳机音量别超最大的60%,连续用别超60分钟。
突发性耳聋虽然来得突然,但早发现、早处理能大大提高恢复概率;日常做好用耳防护、保持规律作息,才是保护听力的关键——毕竟,听力健康从来都是“防大于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