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很常见的耳部疾病,它的发生和发展主要跟咽鼓管的功能好坏有关。咽鼓管是连接中耳腔和鼻咽部的管道,如果因为感冒、过敏或者异物堵塞导致它通气不畅,中耳腔里的压力就会失衡,给细菌繁殖创造了条件。据统计,约80%的急性中耳炎是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小朋友因为咽鼓管比成人更平、更短,所以得中耳炎的概率比成人高很多。
耳部疼痛是中耳炎最典型的表现。刚开始是断断续续的刺痛,随着鼓膜充血肿胀,疼痛会慢慢变成持续的钝痛。大概三分之二的患者会觉得耳朵发闷、胀胀的,还有一半人会出现传导性听力下降——就是听声音像隔着层东西,不太清楚。小朋友不会用语言表达难受,往往会用抓耳朵、睡不安稳,或者对声音反应变迟钝这些行为来提示不舒服,家长要多留意。如果鼓膜穿孔了,耳朵会流出脓性分泌物,这时候疼痛通常会减轻,这是病情进展的重要转折点。
家庭护理要重点做好两点:缓解症状和观察病情变化。清洁外耳道的时候,建议用湿润的棉球轻轻擦,别用棉签或者其他硬东西,容易戳伤耳道或鼓膜。局部热敷能促进耳部血液循环,每次敷15分钟左右,温度控制在37℃上下(跟体温差不多)就行,别太烫。美国耳鼻喉协会的指南提到,轻度中耳炎可以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帮助改善咽鼓管的通气功能,但擤鼻涕的时候要注意,别太用力,最好一次只擤一边鼻子。如果症状持续超过48小时没好转,或者出现发烧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
有几种情况要立刻去医院,不能耽误:比如体温一直超过38.5℃退不下来;剧烈头痛还伴随脖子发硬;耳朵周围的软组织红肿;突然听力明显下降;小婴儿持续哭闹,怎么哄都不好。到医院后,医生会用耳镜检查鼓膜的状态,做纯音测听评估听力损害的程度,还有血常规检测炎症指标。要特别警惕的是,如果中耳炎反复发作,可能会引发鼓膜穿孔、永久性听力损伤这些并发症,一定要重视。
日常预防要贯穿到生活的小细节里:游泳的时候戴防水耳塞,上岸后可以单脚跳(比如左边耳朵进水就抬左脚跳),帮助耳道里的水排出来;家里的湿度保持在40%-60%,能减少过敏原对鼻咽部的刺激;感冒期间别做气压变化大的活动,比如坐飞机、潜水,避免加重咽鼓管的负担。小朋友按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能降低得中耳炎的风险。另外要记住,耳道有自洁功能,别用发卡、棉签之类的东西深度清洁耳朵,反而容易损伤耳道。
还有几个常见的认知误区要避开:比如一耳朵疼就觉得是中耳炎,其实耳痛可能是外耳道疖肿、突发性耳聋等其他问题,得让医生检查鉴别;还有人自己用酒精之类的刺激性液体滴耳朵,这会伤害耳道黏膜;也别盲目用抗生素,不是所有中耳炎都需要用。最新研究显示,约40%的急性中耳炎通过保守治疗(比如休息、护理)就能缓解,但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随访观察。如果中耳炎反复发作,或者合并了解剖结构异常(比如咽鼓管畸形),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总的来说,中耳炎虽然常见,但只要早识别症状、正确护理,再做好日常预防,大部分情况都能控制得很好。如果出现紧急情况或者反复发作,一定要及时找专业医生帮忙,别自己乱处理,避免耽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