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会遇到耳窝按压时刺痛的情况,这很可能是中耳炎的典型表现。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发病和咽鼓管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现在成年人中耳炎发病率在上升,常和过度用耳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这些生活习惯有关——当鼓膜内侧的黏膜出现炎症时,中耳腔会积液,压力升高,就会引发持续性耳痛。
对抗炎症的三板斧
抗生素使用要点
细菌性中耳炎需要用抗生素,但得根据致病菌种类选择敏感的,要遵循医生指导调整方案,避免自己凭经验用药导致效果偏差。
疼痛缓解方法
急性期疼痛可以用镇痛药物缓解症状,局部用的麻醉滴耳液得注意鼓膜有没有破损才能用。如果疼痛持续超过48小时没缓解,或者伴随发热,要及时找医生重新评估治疗效果。
手术的适用情况
如果出现鼓膜膨出、药物治疗没效果或者反复发作的情况,可能需要手术干预。鼓膜切开术能快速降低中耳腔压力,鼓室成形术适用于鼓膜穿孔超过3个月还没自愈的慢性病例。手术得严格符合适应症,术后要定期复查听力情况。
耳部护理的黄金法则
做好防水保护
日常清洁耳朵时,别用棉签等物品深入外耳道。洗澡时可以用涂了凡士林的棉球阻隔外耳道口,游泳建议戴防水耳塞。如果耳道进水了,可以通过单侧跳跃配合牵拉耳廓的动作促进液体排出。
调整环境状态
家里湿度保持在40%-60%,能减少咽鼓管黏膜干燥。过敏体质的人要定期清洁居住环境,减少尘螨等过敏原暴露。乘坐飞机时多做吞咽动作,调节中耳气压,预防航空性中耳炎。
注意饮食调理
多吃富含维生素A、C的食物,比如胡萝卜、橙子,有助于增强黏膜屏障功能。适量减少乳制品摄入,可能改善分泌物的黏稠度,但要注意均衡膳食。每天喝1500-2000毫升水,促进纤毛运动功能恢复。
特殊人群的防御策略 儿童因为咽鼓管的解剖结构特点,中耳炎发病率更高,家长要关注孩子有没有抓耳、哭闹、语言发育迟缓这些异常表现。老年患者要定期监测基础疾病,比如糖尿病患者得加强血糖控制,不然中耳炎更难好。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年做一次耳镜检查。
危险信号要警惕 如果出现剧烈耳痛伴随听力骤降、脸麻或者眩晕,可能是并发了迷路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要是中耳炎没经过规范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有数据显示,鼓膜穿孔的自愈率会随着病程延长明显下降。
耳朵健康得遵循科学防治原则,出现耳痛症状要及时就诊。临床建议“三不”:不擅自用药,不强行清理耳道,不捏着鼻子擤鼻涕。通过规范治疗和持续护理,能有效降低中耳炎复发风险,维护耳部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