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髓鞘受损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病。我们的免疫系统原本负责保护身体,但如果异常激活,里面的T细胞、B细胞会穿过血脑屏障,攻击神经外面的髓鞘——就像电线的绝缘层被破坏,神经信号传递会出问题,症状可能在不同时间、不同部位出现,表现多样且容易反复。
谁更容易得多发性硬化?
全球约280万人受此病影响,发病率随纬度升高而增加,比如高加索人群中每10万人每年有50到200人发病。女性得病风险是男性的2到3倍,典型发病年龄在20到40岁之间。遗传因素加上环境因素(如维生素D缺乏、EB病毒感染)相互作用,是主要的致病原因。
常见症状有哪些?
多发性硬化的症状因人而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 视觉问题:视神经发炎会导致视力下降、看东西颜色异常,约30%的患者第一次发病就是这个症状;
- 运动障碍:70%的患者会出现肢体无力,比如走路不稳、手脚协调不好;
- 感觉异常:60%的患者会感到躯干或肢体麻木、刺痛;
- 认知下降:40%到60%的患者会觉得处理信息的速度变慢;
- 情绪问题:约50%的患者会出现抑郁,这和大脑额叶的病灶有关。
怎么诊断多发性硬化?
诊断需要结合三方面:症状表现、脑脊液检查(比如寡克隆区带阳性)和影像学结果(MRI能看到脑室旁、大脑皮层附近、幕下等部位的髓鞘受损病灶)。2023年更新的McDonald诊断标准特别强调大脑皮层病变的诊断价值,能帮助医生更准确判断。
得了病该怎么治?
治疗主要围绕三个方向:
- 急性期控制炎症:如果突然发病或症状加重,糖皮质激素能加快炎症消退;如果激素无效,重症患者(比如横贯性脊髓炎)可以用血浆置换。
- 预防复发:这类治疗叫“疾病修正治疗”,比如干扰素β能降低30%到35%的年复发率;某些单克隆抗体能显著降低复发率;S1P受体调节剂也能预防复发,但需要监测心率和肝功能。
- 缓解症状:痉挛状态可以用巴氯芬,但要注意停药反应;疲劳症状用金刚烷胺约40%有效;认知下降可以通过认知康复训练结合计算机辅助系统提升注意力。
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除了医学治疗,生活方式调整能帮着控制病情:
- 补充维生素D:目标是让血清维生素D浓度超过30ng/ml;
- 规律运动:每周做150分钟有氧运动,比如游泳、骑自行车;
- 健康饮食:选择地中海饮食模式,多吃高纤维食物、深海鱼类、坚果;
- 管理压力:正念冥想等压力管理技术能降低皮质醇水平28%,减轻炎症反应。
前沿研究有哪些进展?
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 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显示长期无复发生存率达70%;
- 肠道菌群移植:动物实验证实能调节神经炎症;
- 髓鞘再生:用纳米颗粒载体输送生长因子促进髓鞘修复的方法已进入Ⅰ期临床。
预后怎么样?
80%的患者经规范化治疗可维持正常生活。建议建立“症状日记”,如果出现视觉模糊、肢体麻木加重等变化,需在72小时内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定期随访要做EDSS评分、MRI检查及认知功能测评,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多发性硬化虽然症状多样,但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大部分患者能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关键是要重视症状变化,定期随访,和医生共同管理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