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很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还有排便习惯改变(比如拉肚子或便秘)。全球大概10%-15%的人受它影响,其中约40%患者的症状有时间规律,比如下午会定时腹痛。要理解这种情况,得从肠胃动力、内脏敏感程度和神经内分泌调节这些方面来看。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目前研究发现主要有三个核心原因:一是肠道里的好菌少了,比如双歧杆菌、乳酸菌比例下降,有害菌的代谢产物也不正常;二是内脏太敏感,这类患者对肠腔扩张的痛觉阈值比健康人低30%-50%,稍微有点刺激就会觉得疼;三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太活跃,导致皮质醇的昼夜规律乱了。另外,基因研究发现,编码血清素转运体的SLC6A4基因启动子区的差异,和腹泻型IBS(IBS-D)关系比较大。
环境因素也很关键,饮食占了62%的诱发比例——比如吃了FODMAPs类食物(可发酵的寡糖、二糖、单糖和多元醇),症状加重的风险会高2.8倍。心理压力同样影响大,压力评分每涨10分,症状严重程度会上升17%(95%置信区间12%-22%)。
怎么缓解?试试这几个方法
吃对食物很重要
- 低FODMAP饮食:分阶段来,先限制2-6周,之后再逐步加回食物,能有效缓解腹胀和腹泻;
- 补充膳食纤维:每天吃25-30克,优先选可溶性纤维(比如燕麦、柑橘类水果);
- 注意喝水:每天喝1500-2000毫升,别一次性喝太多。
动起来也有用
- 腹式呼吸:每天练2次,每次5-10分钟,能降低内脏敏感度;
- 有氧运动: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比如快走、游泳);
- 核心训练:每周3次平板支撑或桥式运动。
调整心情,肠道也会舒服
- 认知行为疗法:做12周能让症状复发率降低24个百分点;
- 正念冥想:每天15分钟,能改善HPA轴的反应;
- 肠道定向催眠:对难治的病例,有效率能到58%。
怎么监测和就医?
建议用症状日记连续8周记录这些内容:1. 腹痛发作的时间和持续多久;2. 排便频率和性状(可以用Bristol粪便量表分级);3. 吃了什么东西,有没有诱发症状;4. 压力评分(用PSS量表)。
需要去检查的情况:1. 症状持续超过6个月,影响生活质量;2. 出现警示症状(体重下降超过5%、半夜痛醒、便血);3. 常规方法不管用的顽固病例。
还要排除这些问题:慢性感染性肠病(比如寄生虫、结核)、炎症性肠病(查粪钙卫蛋白)、乳糖不耐受(做氢呼气试验)、甲亢(查TSH)。4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症状的患者,建议做结肠镜。现在还有肠道通透性检测(乳果糖/甘露醇试验)和宏基因组测序,能评估个人的肠道菌群情况。
总的来说,IBS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会影响生活质量。通过饮食调整、运动、心理调节,再加上规律监测和必要的检查,大部分患者的症状能得到缓解。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一定要及时找医生帮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