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是生活中很常见的消化道问题,不管是病原体感染、不良饮食还是药物影响,都可能引发腹痛、腹泻、呕吐等不适,严重时还会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尤其是老人、孩子这类特殊人群更要重视。了解它的原因、症状和应对方法,能帮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处理。
一、为什么会得胃肠炎?
肠道感染是胃肠炎的常见原因之一,病原体侵袭引发的免疫反应是急性腹痛的核心诱因。比如诺如病毒,在低温环境下更稳定、不容易被杀灭,所以它引起的胃肠炎在秋冬季节更容易高发;大肠杆菌这类致病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也会导致病程变长。这些病原微生物会释放肠毒素,破坏肠道黏膜的保护屏障,让肠道环形肌肉不正常收缩,这种神经反射性痉挛就是我们常说的“阵发性绞痛”。
除了感染,不良饮食模式也会伤肠胃。有调查显示,每周吃3次以上刺激性食物的人,得胃肠炎的概率是不吃者的2.4倍;高脂饮食会减慢胃排空,再加上冷热交替吃(比如刚吃了火锅就喝冰饮料),会让消化道黏膜的血液循环变弱,削弱黏膜防御能力,给病原体入侵“开方便之门”。
还有药物的影响: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的人里,约四成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黏膜损伤——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而前列腺素是保护胃肠道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的关键;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则和肠道菌群失调有关,用了广谱抗生素后,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重建大概需要56天,这种失调会让肠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被机会性病菌感染。
二、胃肠炎有哪些症状要警惕?
胃肠炎的症状能帮我们判断病情轻重:
- 如果拉的水样便里有黏液,可能是炎症已经伤到结肠黏膜;
- 呕吐物呈胆汁样绿色,得赶紧排除肠梗阻的可能;
- 24小时内腹泻超过5次,出现等渗性脱水的风险会明显上升。
要注意的是,老人、孩子可能会有“不典型症状”——比如精神不好、尿量减少,这是因为他们对疼痛的敏感度和身体代偿能力和普通人不一样,更要留心。
三、得了胃肠炎怎么处理?
急性胃肠炎的治疗围绕三个关键环节:
1. 及时补液,避免脱水
脱水是胃肠炎最危险的并发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最新指南,推荐持续小剂量喝电解质溶液(每10分钟50ml);在家可以用“米汤+盐”的改良配方——1000ml米汤加3.5g盐,它的渗透压和商业补液盐差不多,适合家庭护理。
2. 慢慢恢复饮食,别“急着补”
症状缓解后要循序渐进恢复饮食,推荐BRATY饮食(香蕉、米饭、苹果泥、烤土豆、酸奶)——这些食物好消化,还能补充膳食纤维和电解质。有研究发现,加了益生元的膳食方案能让病程缩短约1.8天。
3. 出现这些情况,立刻就医
如果有持续高烧(超过38.5℃)、拉肉眼血便、没法吃东西等情况,一定要在2小时内去医院。医生会做粪便PCR检测(灵敏度92%)找病原体,或用腹部超声+CT增强扫描评估病情。
四、怎样预防胃肠炎?
预防要从日常细节入手,重点做好5点:
- 食物存冰箱要保持4℃以下,生熟食物分开放,避免交叉污染;
- 处理完海产品后,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泡案板10分钟,杀死残留病菌;
- 吃抗菌药和益生菌要间隔2小时以上,避免益生菌被“杀死”;
- 每天冷饮别超过200ml,减少冷热对肠胃的刺激;
- 腹部保暖要注意脐周5cm的核心区域,温度保持在34℃以上,防止肠胃痉挛。
胃肠炎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注意饮食卫生、合理用药、关注症状变化,就能有效预防和应对。尤其是老人、孩子,一旦出现精神不好、尿量减少等不典型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平时做好细节(比如分开生熟食物、控制冷饮、注意保暖),就能大大降低得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