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是现代医学常用的诊断工具,它通过X射线球管360度旋转扫描,再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生成毫米级清晰的断层图像——就像把身体“切开”看内部结构一样。这种检查对肺部结节、脑出血等病变的诊断很有价值,但结果准不准确,和受检者的配合程度密切相关。
检查前的准备要点
- 空腹要求:检查前需空腹6小时。这不仅是为了减少打造影剂后的呕吐风险,还能避免胃里的食物挡住腹部器官,影响图像清晰度。比如检查在上午10点,最后一餐最好在前一天晚上10点前吃完,让肠胃基本消化完。
- 代谢控制:检查前24小时别做剧烈运动(比如跑步、健身),不然肌肉会吸收更多造影剂,干扰图像;但日常走路、做家务没问题。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血糖,血糖太高可能让病灶看不清楚。
- 物品管理:腰带、首饰这类金属物品会在图像上留“影子”(伪影),所以要穿没有金属装饰的衣服。带的金属东西(比如钥匙、手表)交给陪你的人保管,别带到检查室里。
检查中的注意事项
打造影剂时要注意:手臂自然伸直,别握拳;呼吸保持平稳,别大口喘气;听到机器提示音后,跟着做“深吸一口气—慢慢呼出来”的动作——这个呼吸技巧能让肺部图像更清楚。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孕妇要留意怀孕时间:如果末次月经刚过10天内,做CT得特别谨慎。哺乳期妈妈做完CT后,最好停12小时再喂奶,期间可以把奶吸出来存着,避免回奶。吃二甲双胍的患者,要听医生建议调整吃药时间,一般检查后停48小时,还要注意查肾功能。
检查后的健康管理
打了造影剂后,补水要分阶段:刚做完先喝200ml温水,30分钟后再喝200ml,2小时后再补200ml——这样能帮造影剂更快排出去。检查后6小时内,尽量少和孕妇、小孩长时间近距离接触。
辐射安全认知
一次CT的辐射量大概等于平时3个月接触的自然辐射(比如宇宙射线、土壤里的辐射),现在的设备都有智能降辐射技术。比如常用的64排CT,辐射量比早期设备少了一半多(约57%)。但反复做CT还是要遵循“能少就少”的原则(也就是ALARA原则)。建议建个个人影像档案,把每次的CT、X光片存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常见误区解析
误区1:做完CT就能马上开车——其实要先在医院观察30分钟,有人可能会短暂头晕,别着急走。 误区2:对造影剂过敏就不能做CT——其实可以提前用点药,把过敏风险降到0.03%(很低),不是完全不能做。 误区3:年轻人体检首选CT——25岁以下建议先选超声、MRI(磁共振)这些没有辐射的检查,不用上来就做CT。
检查当天建议带以前的CT、X光片之类的资料,方便医生对比;随身带个水杯,方便补水;穿有弹性腰围的衣服,别勒肚子。如果做完后出现打针的地方肿了、一直恶心吐等情况,要赶紧找放射科的医生或护士。CT检查是医生和受检者一起配合的过程,你每一步的配合都关系到结果准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