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后无症状也该肠镜筛查:预防肠癌关键步骤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09-04 11:53:11 - 阅读时长3分钟 - 1174字
乙状结肠镜检查的操作原理、适用人群及禁忌标准,结合最新消化内镜指南提供科学筛查建议,重点阐述肠道早癌预防的临床价值。
乙状结肠镜肠道检查消化道疾病早癌筛查内镜检查
40岁后无症状也该肠镜筛查:预防肠癌关键步骤

说起肠道检查,很多人都有误区——觉得只有出现便血、腹痛这些症状时才需要做肠镜。但其实根据《中国消化道早癌筛查专家共识》,40岁以上的人就算没有不舒服,也建议每5年做一次乙状结肠镜筛查。那乙状结肠镜到底是怎么查的?哪些人需要重点做?下面从临床角度给大家讲清楚。

乙状结肠镜的临床应用

乙状结肠镜是一根直径约1厘米、长60厘米的可弯曲管子,从肛门伸进去,能直接观察直肠和乙状结肠的黏膜情况。检查时医生会往肠道里注入一点二氧化碳,把肠道撑开,这样看得更清楚。现在的设备有减痛技术,90%的人都能忍受检查,而且如果发现1厘米以下的息肉,还能当场切掉,起到预防治疗的作用。

检查前准备三要素

  1. 肠道清洁:检查前1天要吃低渣饮食(比如粥、软面条这类容易消化的),还要配合喝清肠药。最新研究证实,分两次喝清肠药(前一天晚上喝50%,检查前4小时把剩下的喝完),能让肠道清洁度提高30%。
  2. 用药调整:如果平时吃抗凝药(比如阿司匹林、华法林),要提前3-5天找医生评估停药的风险。
  3. 体位配合:检查时要采取左侧卧位,把双腿蜷起来,这个姿势能让肠道自然舒展,减少检查时的不适感。

禁忌症分级管理

根据《消化内镜诊疗禁忌症专家意见》,乙状结肠镜的禁忌症分为三级:

  1. 绝对禁忌:正在急性肠道感染、有肠穿孔风险、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人,绝对不能做。
  2. 相对禁忌:妊娠中晚期、有严重心肺疾病(比如严重心衰、肺气肿)、肠道狭窄的人,建议改用超声内镜等其他检查。
  3. 特殊风险:以前做过肠道手术的人,并发症风险会比普通人高2倍。

要特别注意的是,年龄不是绝对限制——如果80岁以上的人经心肺功能评估合格,依然可以安全接受检查。

重点筛查人群

有下面13种情况的人,建议优先考虑乙状结肠镜检查:

  1. 持续腹泻或便秘超过3个月;
  2. 大便形状改变(比如变细、不成形)持续2周;
  3. 有肠息肉家族史的40岁以上人群;
  4. 肥胖同时有代谢综合征;
  5. 长期吃大量高蛋白食物(比如每天吃很多肉类、蛋类);
  6. 炎症性肠病病程超过5年;
  7. 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大便里有看不见的血);
  8. 不明原因体重下降;
  9. 肛周反复痒、痛等不适超过1个月;
  10. 久坐不动(每周运动不到3次)的职业人群;
  11. 吸烟史超过20年;
  12. 长期吃NSAIDs类药物(比如布洛芬这类抗炎止痛药);
  13. 肿瘤标志物异常。

检查后护理要点

检查完后要注意这些事:

  1. 静坐休息30分钟再离开医院;
  2. 2小时内别开车;
  3. 刚开始要吃流质食物(比如米汤、藕粉);
  4. 注意有没有腹痛、便血的情况;
  5. 检查后3天内别做剧烈运动。

临床数据显示,定期做乙状结肠镜筛查,能让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降低62%,死亡率下降72%。这说明大家应该主动参与科学筛查,但一定要先找医生评估是否适合,做到精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