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患者做经鼻手术(医学上叫“经鼻蝶窦入路”)后,不少人会遇到鼻腔发炎的问题——这和手术操作会暂时损伤鼻腔黏膜、身体免疫变化,还有术后护理环境都有关系。接下来从原因到护理,给大家讲清楚怎么应对,减少发炎风险。
一、鼻子里的“保护墙”被暂时伤了
经鼻手术要从鼻子里开个操作通道,虽然是微创,但会暂时破坏鼻腔里的黏膜屏障——就像鼻子里负责“防御病菌、清扫分泌物”的“保护墙”被碰伤了。研究发现,术后鼻腔里负责清扫的纤毛,动得比术前慢了40%;黏膜下的腺体(能分泌黏液保持鼻腔湿润),要2-4周才能慢慢恢复功能。这时候鼻子自己“打扫卫生”的能力弱了,细菌容易留在里面,增加发炎风险。
二、身体的“免疫兵力”暂时“调走了”
手术伤口会让身体启动炎症反应,把免疫“兵力”(比如杀菌的中性粒细胞、帮着对抗病菌的免疫球蛋白A)都集中到伤口那里。临床观察发现,术后72小时内,鼻腔局部的免疫球蛋白A少了25%左右,中性粒细胞“找细菌”的能力也弱了30%。这时候鼻子的免疫力暂时下降,对环境里的灰尘、病菌更敏感,容易引发炎症。
三、术后的“垃圾”没清干净会刺激鼻子
术后伤口流的液体、血痂这些“代谢垃圾”如果没及时清掉,会一直刺激鼻腔黏膜。数据显示,认真做鼻腔冲洗的患者,急性鼻炎的概率比不认真的低58%——这说明及时清掉这些“垃圾”很重要,术后一定要重视鼻腔清洁。
四、术后这样护理,减少发炎风险
- 用生理盐水好好冲鼻子
用等渗生理盐水(和身体体液浓度一样的盐水),水温控制在32-37℃(差不多体温,不冷不烫),用专门的鼻腔冲洗器,压力别太大(像用花洒轻轻冲的感觉)。每天冲2次,能清掉分泌物,帮黏膜恢复。动作要轻,别碰伤刚长好的新生黏膜。 - 保持环境湿润
房间湿度要在45%-60%,温度22-25℃。用加湿器的话,一定要加无菌水,每周彻底清洗水箱(避免滋生细菌)。干燥的环境会让鼻腔黏膜的水分蒸发快2-3倍,容易干得出血,加重炎症。 - 慢慢练鼻子通气
术后3天开始,试试“鼻腔通气训练”:坐着闭住嘴,慢慢吸气5秒(吸的时候要轻),屏息2秒,再慢慢呼气5秒(呼的时候也慢)。每天做3组,每组10次。这个训练能帮鼻子恢复通气功能,改善局部的血氧供应,让黏膜好得更快。
五、鼻子不舒服?先看是哪种情况
- 轻度反应(黏膜有点红、偶尔鼻塞):不用太慌,加强基础护理(比如多冲鼻子、保持环境湿润),观察症状有没有加重。
- 中度异常(一直有黏脓鼻涕、闻不到味):术后1个月复查时,一定要跟医生说这些情况,必要时做鼻内镜检查,看看里面有没有感染。
- 紧急信号(发烧超过38℃、剧烈头痛、看东西不清楚):赶紧去医院!这些可能是感染扩散的信号,得马上查清楚。
六、鼻子用药要注意这些
别用含血管收缩剂的鼻喷剂(比如有些能快速通鼻子的药),连续用超过5天可能变成“药物性鼻炎”(越用越堵)。优先用生理盐水喷雾做基础护理,要是症状没缓解,可以在耳鼻喉科医生指导下用糖皮质激素鼻喷剂(能减轻炎症)。所有鼻用药物都要听医生的,别自己乱买、乱调用量。
术后恢复期间,要保持规律作息,适当做低强度运动(比如散步、打太极),能帮免疫功能恢复。数据显示,严格按护理方案做的患者,85%能在3个月内恢复鼻腔功能。复查时要主动跟医生说鼻子的症状(比如有没有鼻塞、流鼻涕),方便医生及时调整护理方案——毕竟每个人的恢复情况不一样,早沟通才能早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