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外伤是常见情况,了解头皮损伤的表现、血肿类型的区别、全身症状的提示意义,以及自我评估和急救要点,能帮我们及时判断情况、避免危险。
识别头皮损伤的常见表现
头部受外伤后,头皮作为最外层保护,会出现不同损伤情况。表浅擦伤只是蹭破皮肤表层,一般渗血少、易自止;裂伤深度差别大,浅裂口出血能控制,深裂伤可能伤到血管导致持续出血。孩子跌倒后起的局限肿包多为皮下血肿,摸起来偏硬、边界清楚;成人常见的帽状腱膜下血肿因结构特点易扩散,触诊有明显波动感。需注意新生儿产伤的区别:产瘤会跨过头骨骨缝,骨膜下血肿仅局限在某块颅骨区域。
学会区分不同类型的血肿
头骨不同层次对应不同血肿特点:
- 骨膜下血肿:严格局限在单块颅骨范围内,边界像地图分界一样清晰;
- 帽状腱膜下血肿:可跨越颅骨广泛扩散,摸起来波动感明显;
- 皮下血肿:肿包小、边界模糊,常伴随明显压痛。 血肿的形态变化有诊断价值:初期是柔软肿包,数日后逐渐变硬,提示血肿要么稳定、要么在进展。
注意全身症状的危险信号
颅内压增高会通过全身表现预警,要警惕这些情况:
- 头痛:持续钝痛基础上突然加剧,换姿势(如低头、转头)时疼得更厉害;
- 呕吐:非喷射性呕吐多是肠胃反应,喷射性呕吐需小心颅内病变;
- 平衡差:走不稳、手脚协调不好(如拿东西晃、系扣子困难),可能是小脑或前庭系统受累;
- 眼睛问题:看东西重影、视野变小,或瞳孔对光反应迟钝,都是危险征象。
外伤后自己怎么评估情况
建议在安全环境下做以下检查:
- 意识测试:能不能正确复述完整句子?能不能连续完成简单指令(如“先伸手再摸耳朵”)?
- 看瞳孔:两侧瞳孔是不是等大?用手电筒照一下,反应是否灵敏?
- 测运动能力:能不能双手平举保持稳定?能不能单脚站立不晃?
- 记症状:详细记录头痛程度变化、呕吐发生时间及频率,这些信息能帮医生判断。
这些情况必须立刻就医
出现以下任一情况,立即去医院:
- 意识状态改变(嗜睡、烦躁、昏迷);
- 反复呕吐且症状越来越重;
- 肢体无力(如抬不起胳膊)或言语障碍(说话含糊);
- 儿童持续哭闹、不肯进食;
- 瞳孔大小不对称或对光反应迟钝。
别踩这些急救误区
有些民间处理方式风险大,要避开:
- 错误认知:觉得“睡着代表安全”——可能延误意识变化的观察(比如本来能叫醒,后来叫不醒);
- 不当处置:局部冷敷仅适用于浅擦伤或肿包,深部血肿需医生评估;
- 危险操作:自行按摩血肿——可能加重血管损伤、导致二次出血。 正确做法是:保持头部稳定,避免剧烈活动,赶紧打急救电话。
总之,头部外伤后别大意,先观察症状、正确评估,避开错误急救方法,该就医时立刻去。掌握这些知识,能更好保护自己和家人,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