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如果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吃饭老呛咳、吞东西时喉咙或胸口疼,或者胸骨后像有团火在烧,可得留意了,这可能是食管黏膜在给你“发信号”,提醒你它受伤了。其实我国食管炎的患病率一直在上升,差不多每10个患者里就有4个可能被误诊。这病不光影响日常吃饭睡觉的质量,要是没重视,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食管为啥会受伤?主要有3个原因
1. 吃出来的物理刺激
吃超过60℃的热粥、热汤或火锅,会直接破坏食管黏膜的保护屏障,比吃常温食物的风险高3倍多;辣椒里的辣椒素加上酒精,会让黏膜变得更“脆弱”,容易出现小溃疡;油炸食品吃多了会让胃里压力变大,更容易把胃里的东西反到食管里,加重损伤。
2. 胃酸反流“烧”食管
躺着的时候,胃酸和食管接触的时间会明显变长,所以晚上反流更常见;胖的人腹腔压力大,BMI越高,反流的风险就越大;另外,食管下端的“开关”(食管下括约肌)如果没关紧,或者胃里的东西排空太慢,胃里的胃酸就会反上来“烧”食管,这就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原因。
3. 感染或免疫力低惹的祸
比如念珠菌性食管炎,在糖尿病患者里的检出率大概是13%左右;要是免疫力低(比如生病、长期用激素),单纯疱疹病毒这类病原体可能会“攻击”食管黏膜;还有长期用质子泵抑制剂的人,要小心真菌感染的问题。
怎么治?从吃、生活习惯到用药,多管齐下
先调饮食:吃对了能减少刺激
- 控温度:热饮热食最好别超过55℃,喝热奶茶、热汤前先吹30秒,温度能降10℃左右,刚好到安全范围;
- 改质地:像芹菜、韭菜这种粗纤维蔬菜,要切到0.5厘米以下,用蒸或煮的方式做,能减少差不多8成的机械刺激,不会“划伤”食管;
- 慢点儿吃:每口饭嚼20次,两口之间停20秒,让食管有时间“蠕动”,别给它添负担。
再改生活习惯:细节里藏着恢复密码
- 睡对姿势:把床头抬高15厘米(不是垫枕头,是抬床垫),晚上反流的次数能少一半,比有些抑酸药效果还好;
- 控体重:腰臀比每少0.05,反流的概率就降19%,尽量把BMI控制在24以下(正常范围),肚子小了,腹腔压力也小;
- 少焦虑:每天做10分钟正念冥想,能降低食管的“敏感度”,就算有点反流,也没那么容易觉得烧得慌。
用药要规范:听医生的,别自己乱吃
- 抑酸药:比如质子泵抑制剂,要早上空腹整片吃,一般得连吃8周以上,才能把胃酸“压下去”;
- 黏膜保护药:咀嚼片要餐后1-2小时吃,嚼碎了吞下去再躺一会儿,能在食管黏膜上“敷一层保护膜”,药效更久;
- 促动力药:要在吃饭前15-30分钟吃,帮着胃快点排空,别让东西反上来,通常最多吃12周,别长期用。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要是遇到下面这些情况,别拖着,赶紧找消化科医生:
- 吞东西疼超过2周,没好转;
- 声音哑了超过10天;
- 不明原因地瘦,每个月瘦超过2公斤;
- 呕血或者拉黑便(消化道出血的信号)。
其实食管炎没那么可怕,早期规范治疗的话,90%以上的人症状都能缓解。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的人、肥胖的人这六类高危人群,最好定期做食管pH监测或者胃镜,防患于未然。平时多注意饮食温度、吃慢点儿,控制体重,就能好好保护我们的食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