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时,很多人会尴尬地捂肚子赶紧走。这种“咕噜声”其实是肠鸣音,要是还跟着腹泻,可能意味着肠道功能出了问题。研究发现,这和肠道蠕动快慢、菌群是否平衡,还有神经调节都有关系。
肠胃功能紊乱的两种表现模式
急性肠胃功能紊乱大多是吃错东西、受凉,或者感染了病菌引起的。肠道受到急性刺激时,肠壁的神经会让肠道蠕动变快,肠鸣音就会变多。这时的腹泻是身体在排有害物的保护反应,但要是超过24小时还没好,可能会脱水、电解质紊乱(比如口渴、乏力、尿少),一般对症处理后48小时内就能好转。
慢性的就是肠鸣、腹泻老反复。研究发现,这类人肠道里的菌群结构变了,尤其是能产生短链脂肪酸的菌变少了。菌群不平衡会影响肠道的“保护屏障”,所以症状老不好,还会有腹胀、排便规律变了(比如次数变多或变少)的情况,得长期综合调理。
肠道菌群的生态构成
肠道里的微生物主要分三类,保持着动态平衡:
- 益生菌:比如双歧杆菌、乳酸菌,能分解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帮肠道保持稳定;
- 有害菌:比如大肠杆菌这类条件致病菌,条件合适时(比如菌群失衡)会引起炎症;
- 中性菌:比如拟杆菌,功能跟着肠道环境变,平衡时帮着维持秩序,失衡时可能“帮倒忙”。
要是这种平衡被打破,肠道的“保护屏障”就会变弱,和很多功能性胃肠病(比如肠易激综合征)有关,所以维持菌群多样性很重要。
综合调理方案
- 饮食管理:可以试试低FODMAP饮食,暂时少吃容易发酵的碳水化合物(比如某些豆类、洋葱、乳糖多的牛奶、果糖高的水果),很多人调整后症状会好转;
- 膳食补充:多吃点含益生元的膳食纤维(比如菊粉、低聚果糖、燕麦、香蕉),每天从5克慢慢加到15克,给有益菌“喂饭”,帮它们壮大;
- 身心调节:做呼吸训练、正念冥想之类的放松练习,能调节肠和脑的联系(比如缓解压力带来的肠道敏感),坚持8周能改善症状;
- 适度运动:每天做3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帮肠道蠕动更规律,减少肠鸣和腹泻;
- 医学评估:要是症状超过2周没好,或者有警示信号,得去做肠道菌群检测、大便常规之类的检查。
就医判断标准
需要及时就医的警示信号包括:
- 一直腹泻还发烧,或者明显脱水(比如口渴得厉害、尿少、皮肤皱巴巴);
- 大便有血(鲜红或暗红色),或者像柏油一样黑;
- 突然肚子剧烈疼,或者短时间内体重掉得快(比如1个月掉5斤以上)。
可先调整生活方式的情况:
- 偶尔肠鸣、拉几天稀便,自己能好;
- 吃完饭后规律腹泻,但吃饭正常、体重没下降;
- 因为压力大、生气、紧张才拉得不正常,情绪好点就好转。
现在研究证实,肠道里的菌群越多样,胃肠越健康——菌群多样性越高,得慢性胃肠病的风险越低。这说明通过科学饮食、规律运动、调整情绪维持菌群平衡,对肠道健康特别重要。
遇到肠鸣、腹泻,既要重视身体的信号(比如老不好的症状),也别太焦虑(比如偶尔一次不用慌)。学会科学应对,选对就医时机,才能保护肠道健康。可以记个健康日记,把症状变化(比如什么时候肠鸣、腹泻次数、吃了什么东西)写下来,方便医生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