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年轻化!这三类人肠镜检查不能等——早筛降低风险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09-04 13:26:58 - 阅读时长4分钟 - 1590字
肠镜检查的临床指征、风险人群识别及全流程注意事项,结合最新临床指南解析肠道疾病筛查要点,提供科学实用的肠道健康管理方案,涵盖遗传风险、症状识别、检查准备及术后护理等核心内容。
肠镜检查肠道健康癌症筛查
肠癌年轻化!这三类人肠镜检查不能等——早筛降低风险

在健康体检日益普及的当下,肠镜检查已成为消化系统疾病防控的重要手段。很多人关心肠镜的适应症、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今天就用大家能听懂的话把这些关键问题说清楚。

肠道疾病高风险人群识别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持续上升且越来越年轻化,以下三类人要重点关注:

遗传易感人群
如果直系亲属里有2个及以上得消化道肿瘤的,尤其是确诊时不到50岁,他们的家族成员患癌风险比普通人高15-20倍。这种遗传倾向可能和“林奇综合征”的基因问题有关。

既往病史人群
做过消化道肿瘤手术的人,复发风险显著增高;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这类慢性肠炎的人,病程超过8年,癌变风险会慢慢升高;有大肠腺瘤性息肉的人,因为息肉有癌变潜能,是医生重点监测的癌前病变对象。

症状警示人群
如果持续2周以上有这些情况——拉肚子和便秘交替、大便隐血阳性、没原因的瘦、肚子一直隐隐作痛,要及时做肠镜评估。要注意,约30%的早期结直肠癌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

肠镜检查的临床适应症

  1. 找下消化道出血原因
    如果下消化道莫名出血,肠镜能精准定位出血灶,还能直接在内镜下止血。
  2. 筛查肿瘤
    能发现0.5cm以上的息肉和早期肿瘤,取一点组织做病理就能明确是不是癌。
  3. 评估肠炎情况
    能看出炎症性肠病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帮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4. 术后复查
    做过消化道肿瘤手术的人,定期查肠镜能监测有没有复发或新长肿瘤。
  5. 内镜下治疗
    可以做切除息肉、取异物、扩张狭窄肠道等微创操作。

检查前准备规范

按照《中国消化内镜诊疗质量控制指南》(2022版),肠道准备要做好这几点:

饮食管理
检查前3天吃低渣(少纤维)食物:

  • 主食选白粥、面条、去皮馒头这类精制碳水;
  • 蛋白质吃蛋清、鱼肉、豆腐这类少纤维的;
  • 蔬菜吃煮熟的低纤维款,比如去皮的土豆、胡萝卜;
    别吃带籽水果(如西瓜、猕猴桃)、坚果和芹菜、韭菜等高纤维蔬菜。

肠道清洁方案
推荐分两次喝聚乙二醇电解质散:

  • 检查前一天晚上6点喝1000ml;
  • 检查当天提前4小时喝2000ml;
    可以加一点果汁调口感,如果觉得胀或想吐,慢点儿喝或停10分钟再继续。

特殊人群管理

  • 高血压患者:用少量清水送服降压药,别断药;
  • 糖尿病患者:找医生调整降糖方案,避免低血糖;
  • 吃抗凝药(如阿司匹林)的人:提前3-5天找医生评估是否停药;
  • 有肠梗阻病史的人:分多次喝清肠药,别一次喝太多。

检查流程与术后管理

现在做肠镜大多用镇静麻醉,人在浅睡眠状态,平均15-30分钟就能完成。检查后要留观1-2小时,可能会有腹胀、肛门坠胀感,一般2小时内缓解。

术后护理要点

  1. 饮食恢复:检查后2小时可以喝流质(比如米汤、藕粉),慢慢过渡到普通饮食,别一下子吃太硬或太辣的;
  2. 并发症监测:虽然罕见,但要警惕肠穿孔(发生率0.03%)、出血(0.1%-0.3%)——如果出现剧烈腹痛、便血,赶紧就诊;
  3. 病理随访:如果取了活检或切了息肉,要按医嘱等病理结果,定期随访。

常见认知误区辨析

误区1:肠镜很疼,根本受不了
现在有镇静技术,90%以上的人都是在浅睡眠状态下完成的,大多反馈没明显不适。
误区2:年轻就不会得肠癌
近年数据显示,30-40岁人群肠癌发病率每年涨2.5%,建议40岁以上的人就算没症状,也该做一次基线检查。
误区3:便血就是痔疮,不用查
约35%的肠癌患者初期被误诊为痔疮,肠镜是明确诊断的首选方法。
误区4:肠镜会捅伤肠道,很危险
现代肠镜外径约1cm,有自动弯曲调节功能,专业医生操作下安全性很高。

研究证实,规范的肠镜筛查可使结直肠癌死亡率下降60%-70%。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5年检查一次,高风险人群(如有家族史、息肉史)缩短到2-3年一次。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大家要正确认识检查的必要性,别被不必要的顾虑耽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