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青是皮肤下出血的常见情况,平时大多是磕着碰着引起的。但如果没有明确原因(比如没撞到、没挤压)就出现淤青,可能提示凝血系统出了异常——据研究,大约30%的无诱因淤青都和凝血功能障碍有关,主要涉及血小板、凝血因子、血管壁这三个关键环节的问题。
血小板异常:止血的“主力军”出故障
血小板是人体止血的“主力军”,一旦它的数量低于50×10⁹/升,或者功能变弱,就容易出现出血倾向。比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里,近一半人最先出现的就是不疼的淤斑,还常伴随月经量变多、牙龈轻轻碰就渗血这些情况。想发现血小板问题很简单,做个血常规就能看出数量异常;要是想进一步明确原因,还需要查血小板功能和相关抗体。
凝血因子缺陷:“凝血链条”断了一环
凝血就像一条“链条”,需要12种凝血因子环环相扣才能完成。如果其中某个因子缺了或坏了,“链条”就会断。比如先天性IX因子缺乏(也就是血友病B)的患者,常出现关节出血,还会有肿起来的淤青;后天性的凝血因子缺乏更常见——比如长期用抗生素会影响维生素K吸收,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超过3秒。查肝功能(看凝血因子合成情况)和凝血因子活性,就能帮着找到原因。
血管壁病变:“血管墙”不结实了
有些淤青是因为“血管墙”本身不结实。比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血管壁结构有缺陷,无诱因淤斑的发生率会明显升高;还有过敏性紫癜,早期皮肤会出现靶形红斑,常伴有关节痛、尿里有蛋白(肾脏损伤)。做毛细血管镜能直接看到血管形态异常,再结合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检测,就能区分开不同的血管壁问题。
科学就医:一步步查清楚“为什么”
如果出现3处以上无诱因淤青,建议按“阶梯式”检查来:
- 基础筛查:先做血常规(看血小板数量)+ 凝血四项(PT、APTT、TT、FIB,查凝血整体情况);
- 专项评估:查肝功能(看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维生素K水平(影响凝血因子活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管壁相关);
- 深入分析:必要时查血小板功能、凝血因子活性,或者做毛细血管显微检查(看血管形态)。
特别提醒:4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不明原因淤青的人,建议加做肿瘤标志物筛查——最新指南说,大约15%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会先出现后天性凝血障碍(比如无诱因淤青)。
自己要盯紧:这些信号必须赶紧去医院
建议记个“出血日记”,比如淤青什么时候出现、有没有变大、有没有其他症状。要是出现以下情况,立刻去医院:
- 淤青在24小时内扩大超过一半(比如早上是硬币大,晚上变成鸡蛋大);
- 伴随牙龈自己流血(没碰没咬就渗血)、尿里有血(血尿);
- 新出现头痛、看不清东西、头晕这些神经症状;
- 女性月经突然变多,每小时都要换卫生巾(正常是2-3小时换一次)。
最后要提醒的是:现在医疗技术能快速测凝血功能,但自己乱吃药(比如随便吃止血药、保健品)可能会干扰诊断。任何治疗都得等专科医生明确原因后再做——只有查清楚“为什么淤青”,才能制定适合你的方案。总的来说,偶尔磕伤的淤青不用怕,但无诱因的淤青别忽视——早检查、早明确,才能把问题解决在源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