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鼻炎的同时,耳朵会嗡嗡响(耳鸣),其实这不是偶然——我们的鼻子和中耳之间有一条叫“咽鼓管”的“通道”,它负责平衡中耳压力、排出中耳分泌物。当鼻炎发作时,这条通道会被堵住或功能异常,进而引发耳鸣。接下来咱们就说说鼻炎和耳鸣的关系、怎么应对。
鼻炎为啥会引发耳鸣?先搞懂“鼻耳通道”
我们的鼻腔和中耳靠“咽鼓管”连在一起,这条约35毫米长的管子有两个关键作用:一是让中耳里的压力和外界平衡,二是把中耳的分泌物排出去。当过敏性鼻炎或慢性鼻炎发作时,鼻腔黏膜会肿起来,咽鼓管的入口会被黏液堵住,中耳腔里就形成了“负压”环境。有研究发现,鼻炎患者出现中耳积液的概率比健康人高很多——这些积液会干扰耳朵里“听骨链”的振动,导致耳朵一直嗡嗡响(持续性耳鸣)。
想确诊?得做这3个检查
耳鼻喉科医生会用3个检查找原因:
- 鼻内镜:直接看鼻腔里的情况,比如下鼻甲是不是肿了、有没有鼻息肉;
- 声导抗测试:查咽鼓管能不能正常打开(如果打不开,中耳压力就会失衡);
- 高分辨率鼻窦CT:能找到藏得深的鼻窦炎(鼻窦炎也会影响咽鼓管)。
要特别提醒:如果单侧耳鸣一直不好,还伴着鼻塞,得警惕鼻咽部有没有异常(比如长东西),40岁以上的人最好常规查一下相关病毒抗体。
药物治疗:分层用,别乱加
治疗是“分层”来的:
- 轻度患者:先试试生理盐水洗鼻+糖皮质激素鼻喷剂(直接喷在鼻腔里,对全身影响小);
- 中重度患者:可以再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帮着控制炎症);
- 新型的PDE4抑制剂虽然能控制炎症,但可能会有肠胃不舒服的副作用,要注意;
- 中药得选正规渠道买的(避免买到不合格产品)。
关键提醒:所有药物都得听医生的,别自己加药、减药或停药。
鼻腔护理:做好3件事,帮咽鼓管“通通气”
- 清洁:用2%的高渗盐水做“脉动式”洗鼻(比如用洗鼻器)——研究说它比普通生理盐水清黏液的效果更好;
- 环境:用带HEPA滤网的空气净化器,把室内PM2.5控制在安全值内(减少鼻腔刺激);
- 防干燥:鼻子干的时候用含甘油的保湿喷雾(别用“血管收缩剂”类滴鼻液,比如能快速通鼻的那种,超过安全时间会越用越堵)。
生活习惯:这3点能帮你“防复发”
- 睡觉:用45度斜坡卧位(比如把枕头垫高),能减少晚上鼻塞(鼻塞会加重咽鼓管堵塞);
- 饮食:多吃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比如深海鱼、亚麻籽)——有临床试验说适量吃能改善炎症;
- 运动:选游泳比跑步好——水压能帮着增强咽鼓管的开放能力(但要注意泳池水别太脏,避免加重鼻炎)。
特殊人群:这些注意事项要记牢
- 孕妇/哺乳期:鼻炎用药得特别小心,一定要听医生选安全的(避免影响宝宝);
- 糖尿病患者:合并鼻炎时,优先选“局部用药”(比如鼻喷剂)——不会影响血糖代谢;
- 老年人:要警惕“药物性鼻炎”——别用血管收缩剂类滴鼻液超过疗程(比如说明书上写的“连续用7天”,就别用10天),不然会越用越堵。
康复监测:盯着3个“指标”,防恶化
建议定期复查3项:
- 鼻内镜评分:看鼻腔炎症有没有好转;
- 听力阈值测试:看听力有没有下降;
- 生活质量量表:看耳鸣对日常影响大不大。
如果出现突发听力下降、一直晕、面瘫,得赶紧去医院做影像学检查(比如CT或核磁)——排除颅底有没有问题(比如肿瘤压迫)。
鼻炎引发耳鸣的核心是“咽鼓管”出了问题——要么被堵,要么功能不好。不管是检查、治疗还是日常护理,都得围绕“打通咽鼓管、控制鼻炎炎症”来。关键是要听医生的话,别自己乱用药,定期复查。要是有突发的听力下降、眩晕,千万别拖,及时找医生,避免更严重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