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鼻子连续12周以上一直流清水样鼻涕、一阵一阵打喷嚏,或者时不时鼻塞,可能是得了慢性鼻炎。全球范围的调查显示,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已经超过20%,而且它和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关系挺密切。接下来我们从鼻炎的发病原因,到怎么干预调理,一步步说清楚。
鼻炎的病理机制解析
当鼻腔黏膜碰到过敏原(比如尘螨、花粉)或刺激物(比如冷空气、油烟)时,体内的肥大细胞会释放组胺、白三烯这类“炎症物质”——这些物质会让血管扩张、鼻子里的腺体分泌变多,神经也变得更敏感,于是就出现流鼻涕、打喷嚏的症状。2023年欧洲的研究还发现,鼻腔里的菌群失衡会让炎症更严重:有益的乳酸杆菌变少,而像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类条件致病菌却大量繁殖,进一步刺激黏膜发炎。
更关键的是,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会让黏膜一直处于慢性炎症状态。鼻子里本来有很多帮助清理黏液的“小刷子”(纤毛),炎症会让这些“小刷子”动得越来越慢,黏液排不出去,反过来又加重炎症——形成“越发炎越难好,越难好越发炎”的恶性循环。长期没控制的鼻炎,还可能导致嗅觉减退、鼻甲变大(鼻子里的软骨组织增生,堵住鼻腔)。
规范化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策略
- 抗组胺药物:第二代口服的比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能快速缓解急性症状(比如突然打喷嚏、流清涕);鼻喷的比如氮卓斯汀,直接作用在鼻子局部,效果更直接,具体使用时长需遵医嘱。
- 鼻用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氟替卡松这类药,需要按疗程使用才能发挥最大效果,规范用药能让症状减轻40%-60%。使用时要注意喷鼻姿势:喷头对着鼻腔外侧(别对着鼻中隔),喷完稍微低头,避免药水流到喉咙里。
- 减充血剂:羟甲唑啉这类收缩血管的药,不能长期用,否则可能反而加重鼻塞(反跳性鼻塞);儿童得选低浓度制剂,具体请听医生的。
物理治疗辅助 鼻腔冲洗是基础中的基础,用0.9%的等渗生理盐水(和人体体液浓度差不多)或者3%的高渗生理盐水都行,每天1-2次。研究显示,加了海盐成分的冲洗液,能让黏膜纤毛的清理能力提升不少。建议用重力灌洗法(比如用洗鼻壶),压力别太大,轻轻让水流从一个鼻孔进、另一个鼻孔出就行,别使劲擤鼻子。
环境控制要点 防过敏原是减少发作的关键:清理地毯得用有一定压力的真空吸尘器(能吸走深层的尘螨);床上用品(床单、被罩、枕头套)每周用60℃以上的热水洗(能杀死尘螨);空气净化器选CADR值超过300m³/h的HEPA滤网款(能过滤花粉、尘螨);春秋季把室内湿度维持在45%-55%(太干或太湿都容易诱发鼻炎),能抑制尘螨繁殖。
长期管理策略
症状监测系统 建议每天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记一下鼻塞、流涕、打喷嚏、鼻痒这4个主要症状(比如用0-10分打分,0分完全没事,10分最难熬)。同时用环境监测设备记室内的温度、湿度、PM2.5浓度——对比之后就能找到诱因,比如“湿度超过60%时鼻塞更重”“PM2.5高的时候打喷嚏多”。现在还有智能穿戴设备(比如鼻温贴)能监测鼻腔气流变化,提前48小时预警急性发作,方便及时应对。
生活方式调整 吃饭要多吃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比如每周吃2次深海鱼(三文鱼、鳕鱼),这种成分能减轻炎症;尽量少吃油炸食品、肥肉这类含n-6脂肪酸多的食物(会加重炎症)。运动选游泳、椭圆机这类对鼻子刺激小的有氧运动——游泳时的温湿度环境能滋润黏膜,椭圆机不会让鼻子受冷风直吹;运动前用鼻腔喷雾喷一下,保持黏膜湿润,避免运动中打喷嚏。睡觉的时候把枕头垫高15-30度(比如用两个枕头叠着),能让鼻腔里的黏液往下流,改善夜间鼻塞。
医疗干预时机 如果自己按上面的方法调理3个月,症状还是没缓解,或者出现一直闻不到味、头痛越来越重、鼻塞到睡不着觉的情况,赶紧去耳鼻喉科找医生。医生可能会建议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脱敏疗法)——比如用尘螨滴剂滴在舌下,慢慢让身体适应过敏原,对尘螨过敏的人有效率能到70%-80%。如果是鼻子结构有问题(比如下鼻甲肥大堵了鼻腔,或者鼻中隔偏曲),可能需要手术,比如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把肥大的鼻甲缩小一点,让气流更通畅。
要特别提醒的是,所有治疗方案都得经过耳鼻喉科医生评估后再用,千万别自己乱买药用——比如鼻用激素不是“激素依赖”,规范用很安全,但得按医生说的来。其实只要建立“每天测症状-找到诱因-分级治疗”的管理体系,大部分人的症状都能控制得很好。如果连续6个月都没发作,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慢慢减少药量(比如从每天喷2次改成1次),维持治疗就行。
总的来说,慢性鼻炎不是“治不好的病”,关键是找对方法、长期管理。只要把“防诱因、控症状、遵医嘱”做到位,大部分人都能正常生活,不用一直被鼻子的问题困扰。


